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数据库,知识图谱,中医证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借助数据库数据检索、导出等功能开展回顾性研究,探索中医师治疗CG的用药规律,也为寻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方面的对接进行有益的探索,为CG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一)数据库构建:经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学习,参照专家共识及我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地域特征以及科研、临床工作的需求,制定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字段并构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患者门诊病例信息收集模版。详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资料后,对其进行初步数据清洗。随后,借助于R Studio公司开发R shiny包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并对4546例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二)数据库应用:1.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CG患者的门诊病案资料,运用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以及人机结合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学习中医师在辨证论治CG方面的组方用药规律。2.利用数据库收集19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Hp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一)建成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一共收录20323诊次、45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储存的病例资料内容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相关病史、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中西医治疗用药方案。数据库具有基础的数据储存、检索、查看等病例管理功能以及基于自然语义的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高效开展中医药诊治CG相关的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二)基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展开初步应用,测试数据库的可行性,探索数据库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信息全面,操作简便,在科研应用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准确性、可靠性的数据,是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的实用工具。2.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接诊的2312例慢性胃炎门诊患者中出现最多的症状分别为上腹胀、嗳气、上腹痛、反酸、胃纳差。病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虚湿阻化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7796张中医处方共涉及19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党参、炙甘草、木香、法半夏、陈皮、砂仁、延胡索、厚朴、茯苓、白术。计算机提取出全知识元的数量共10985个,其中核心知识元共248个。计算机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核心知识元分为了 6个类簇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现。构建的诊疗知识图谱显示对于气虚血弱的面色萎黄患者,临床医师多选用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对于阴虚便秘患者,临床医师多选择北沙参、石斛、玄参、墨旱莲、柏子等药物滋阴、润肠;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纳差、消瘦患者,多以山药、炒稻芽补益脾气、健脾开胃等。3.数据库中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分别占比58.7%、33.4%及7.9%,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41.1%、23.7%、11.6%、19.5%、4.1%。快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1%、35.2%、23.7%。相比其它证型,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更多为IM或PM而不是EM(P<0.001);相比与虚证患者,实证患者中IM及PM更多,而EM更少(P=0-008)。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3.7%、50.5%、31.1%、23.2%、10.0%。Hp菌株对两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比例达到31.1%,对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高达58.9%。脾虚湿阻化热证患者的gyrA-RDR及parC基因突变率显著较其它证型的突变率低(P=0.050),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16S rRNA基因突变率突变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突变率(P=0.037)。不同证型患者的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808、0.894、0.490)。结论:1.基于R shiny搭建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能够全面收集、安全储存大量的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方便知识检索,有利于临床数据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临床病例管理、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中医药治疗CG知识图谱揭示了以传承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思想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辨证治疗CG的用药规律,发现CG的治疗总以补益脾胃为主,辅以调理气机,滋阴、疏肝、清胃也是CG的常用治法。临床中医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把握整体治疗方向的同时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以兼顾不同证型患者的相兼症状。3.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CYP2C19代谢型总体以EM分布最多。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脾胃湿热证及实证的患者相对有更多的IM与PM。Hp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均超过50%,超过一半的Hp菌株是多重耐药的。中医证型与gryA-RDR或parC基因、16S rRNA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的突变不相关。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数据库,知识图谱,中医证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借助数据库数据检索、导出等功能开展回顾性研究,探索中医师治疗CG的用药规律,也为寻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方面的对接进行有益的探索,为CG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一)数据库构建:经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学习,参照专家共识及我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地域特征以及科研、临床工作的需求,制定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字段并构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患者门诊病例信息收集模版。详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资料后,对其进行初步数据清洗。随后,借助于R Studio公司开发R shiny包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并对4546例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二)数据库应用:1.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CG患者的门诊病案资料,运用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以及人机结合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学习中医师在辨证论治CG方面的组方用药规律。2.利用数据库收集19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Hp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一)建成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一共收录20323诊次、45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储存的病例资料内容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相关病史、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中西医治疗用药方案。数据库具有基础的数据储存、检索、查看等病例管理功能以及基于自然语义的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高效开展中医药诊治CG相关的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二)基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展开初步应用,测试数据库的可行性,探索数据库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信息全面,操作简便,在科研应用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准确性、可靠性的数据,是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的实用工具。2.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接诊的2312例慢性胃炎门诊患者中出现最多的症状分别为上腹胀、嗳气、上腹痛、反酸、胃纳差。病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虚湿阻化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7796张中医处方共涉及19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党参、炙甘草、木香、法半夏、陈皮、砂仁、延胡索、厚朴、茯苓、白术。计算机提取出全知识元的数量共10985个,其中核心知识元共248个。计算机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核心知识元分为了 6个类簇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现。构建的诊疗知识图谱显示对于气虚血弱的面色萎黄患者,临床医师多选用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对于阴虚便秘患者,临床医师多选择北沙参、石斛、玄参、墨旱莲、柏子等药物滋阴、润肠;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纳差、消瘦患者,多以山药、炒稻芽补益脾气、健脾开胃等。3.数据库中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分别占比58.7%、33.4%及7.9%,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41.1%、23.7%、11.6%、19.5%、4.1%。快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1%、35.2%、23.7%。相比其它证型,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更多为IM或PM而不是EM(P<0.001);相比与虚证患者,实证患者中IM及PM更多,而EM更少(P=0-008)。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3.7%、50.5%、31.1%、23.2%、10.0%。Hp菌株对两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比例达到31.1%,对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高达58.9%。脾虚湿阻化热证患者的gyrA-RDR及parC基因突变率显著较其它证型的突变率低(P=0.050),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16S rRNA基因突变率突变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突变率(P=0.037)。不同证型患者的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808、0.894、0.490)。结论:1.基于R shiny搭建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能够全面收集、安全储存大量的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方便知识检索,有利于临床数据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临床病例管理、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中医药治疗CG知识图谱揭示了以传承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思想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辨证治疗CG的用药规律,发现CG的治疗总以补益脾胃为主,辅以调理气机,滋阴、疏肝、清胃也是CG的常用治法。临床中医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把握整体治疗方向的同时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以兼顾不同证型患者的相兼症状。3.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CYP2C19代谢型总体以EM分布最多。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脾胃湿热证及实证的患者相对有更多的IM与PM。Hp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均超过50%,超过一半的Hp菌株是多重耐药的。中医证型与gryA-RDR或parC基因、16S rRNA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的突变不相关。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炎性反应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及对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NLR,PLR,免疫治疗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基于Cite Space的文献可视化研究,了解中医药参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综合治疗的现状与研究热点。选取研究热点中肝癌证候研究与炎性微环境为切入点,探讨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与症状分布规律及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的相关性;分析中、晚期(II-IV期)PLC中医证型与炎性反应参数对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近10年已发表的中医药参与肝癌综合治疗的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工具Citespace6.1.R6绘制中医药参与肝癌综合治疗的知识图谱。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通过收集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60例PLC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医证候要素及症状,检测患者的NLR、PLR,分析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分布规律,中医证型与NLR、PLR的相关性。同时选取60例患者中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中、晚期(II-IV期)PLC患者32例,进行亚组分析,通过NLR、PLR的截断值对NLR、PLR进行分层,并评估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初步探讨中医证型与NLR、PLR对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结果:(1)文献研究经检索筛选后得到102篇文献,发现研究热点是肝癌、中医、炎症细胞、免疫等。(2)临床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经过将中医证候要素和症状分布的规律进行分析,以及中医证型和NLR、PLR的相关性发现:病理分期为I、II期的患者以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为主;III、IV期患者以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证候要素为主,四期的主要症状表现与证候要素具有相同性。NLR、PLR值与PL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相关,其中肝郁脾虚组、肝肾阴虚组相对于气滞血瘀组,出现高NLR、PLR的风险更高。在32例接受免疫治疗的中、晚期(II-IV期)PLC患者中通过对NLR、PLR进行分层,并评估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KPS,可知中医证型与NLR、PLR对免疫治疗的效果具有预测作用,低NLR、PLR、实证、单一证型的临床疗效更好,KPS提高显著。结论:从各种可视化图谱分析可知,中医证型及炎性反应参数对肝癌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PLC患者中医证候症状分布表现出与证候要素分布的一致性,但随病程进展,症状体现出由实到虚、简单到复杂、一脏病及他脏病的传变规律。NLR、PLR值与PL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相关,其中肝郁脾虚为虚实夹杂证型,但与肝肾阴虚一样均以正虚为主,表明机体营养及免疫状况较差,更容易出现NLR、PLR增高的情况,更容易感染。中医证型及NLR、PLR与免疫治疗的预后有关,单一证型比复合证型预后好,实证比虚证预后好。因此中医虚证向实证转化可能提高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应答率以及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因此监测PLC中医证型及NLR、PLR的比值的变化有助于判断免疫治疗的预后并为此病的中医证型客观化和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数据库,知识图谱,中医证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借助数据库数据检索、导出等功能开展回顾性研究,探索中医师治疗CG的用药规律,也为寻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方面的对接进行有益的探索,为CG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一)数据库构建:经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学习,参照专家共识及我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地域特征以及科研、临床工作的需求,制定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字段并构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患者门诊病例信息收集模版。详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资料后,对其进行初步数据清洗。随后,借助于R Studio公司开发R shiny包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并对4546例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二)数据库应用:1.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CG患者的门诊病案资料,运用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以及人机结合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学习中医师在辨证论治CG方面的组方用药规律。2.利用数据库收集19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Hp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一)建成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一共收录20323诊次、45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储存的病例资料内容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相关病史、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中西医治疗用药方案。数据库具有基础的数据储存、检索、查看等病例管理功能以及基于自然语义的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高效开展中医药诊治CG相关的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二)基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展开初步应用,测试数据库的可行性,探索数据库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信息全面,操作简便,在科研应用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准确性、可靠性的数据,是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的实用工具。2.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接诊的2312例慢性胃炎门诊患者中出现最多的症状分别为上腹胀、嗳气、上腹痛、反酸、胃纳差。病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虚湿阻化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7796张中医处方共涉及19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党参、炙甘草、木香、法半夏、陈皮、砂仁、延胡索、厚朴、茯苓、白术。计算机提取出全知识元的数量共10985个,其中核心知识元共248个。计算机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核心知识元分为了 6个类簇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现。构建的诊疗知识图谱显示对于气虚血弱的面色萎黄患者,临床医师多选用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对于阴虚便秘患者,临床医师多选择北沙参、石斛、玄参、墨旱莲、柏子等药物滋阴、润肠;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纳差、消瘦患者,多以山药、炒稻芽补益脾气、健脾开胃等。3.数据库中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分别占比58.7%、33.4%及7.9%,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41.1%、23.7%、11.6%、19.5%、4.1%。快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1%、35.2%、23.7%。相比其它证型,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更多为IM或PM而不是EM(P<0.001);相比与虚证患者,实证患者中IM及PM更多,而EM更少(P=0-008)。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3.7%、50.5%、31.1%、23.2%、10.0%。Hp菌株对两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比例达到31.1%,对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高达58.9%。脾虚湿阻化热证患者的gyrA-RDR及parC基因突变率显著较其它证型的突变率低(P=0.050),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16S rRNA基因突变率突变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突变率(P=0.037)。不同证型患者的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808、0.894、0.490)。结论:1.基于R shiny搭建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能够全面收集、安全储存大量的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方便知识检索,有利于临床数据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临床病例管理、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中医药治疗CG知识图谱揭示了以传承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思想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辨证治疗CG的用药规律,发现CG的治疗总以补益脾胃为主,辅以调理气机,滋阴、疏肝、清胃也是CG的常用治法。临床中医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把握整体治疗方向的同时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以兼顾不同证型患者的相兼症状。3.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CYP2C19代谢型总体以EM分布最多。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脾胃湿热证及实证的患者相对有更多的IM与PM。Hp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均超过50%,超过一半的Hp菌株是多重耐药的。中医证型与gryA-RDR或parC基因、16S rRNA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的突变不相关。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数据库,知识图谱,中医证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借助数据库数据检索、导出等功能开展回顾性研究,探索中医师治疗CG的用药规律,也为寻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方面的对接进行有益的探索,为CG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一)数据库构建:经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学习,参照专家共识及我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地域特征以及科研、临床工作的需求,制定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字段并构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患者门诊病例信息收集模版。详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资料后,对其进行初步数据清洗。随后,借助于R Studio公司开发R shiny包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并对4546例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二)数据库应用:1.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CG患者的门诊病案资料,运用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以及人机结合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学习中医师在辨证论治CG方面的组方用药规律。2.利用数据库收集19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Hp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一)建成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一共收录20323诊次、45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储存的病例资料内容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相关病史、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中西医治疗用药方案。数据库具有基础的数据储存、检索、查看等病例管理功能以及基于自然语义的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高效开展中医药诊治CG相关的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二)基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展开初步应用,测试数据库的可行性,探索数据库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信息全面,操作简便,在科研应用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准确性、可靠性的数据,是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的实用工具。2.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接诊的2312例慢性胃炎门诊患者中出现最多的症状分别为上腹胀、嗳气、上腹痛、反酸、胃纳差。病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虚湿阻化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7796张中医处方共涉及19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党参、炙甘草、木香、法半夏、陈皮、砂仁、延胡索、厚朴、茯苓、白术。计算机提取出全知识元的数量共10985个,其中核心知识元共248个。计算机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核心知识元分为了 6个类簇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现。构建的诊疗知识图谱显示对于气虚血弱的面色萎黄患者,临床医师多选用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对于阴虚便秘患者,临床医师多选择北沙参、石斛、玄参、墨旱莲、柏子等药物滋阴、润肠;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纳差、消瘦患者,多以山药、炒稻芽补益脾气、健脾开胃等。3.数据库中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分别占比58.7%、33.4%及7.9%,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41.1%、23.7%、11.6%、19.5%、4.1%。快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1%、35.2%、23.7%。相比其它证型,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更多为IM或PM而不是EM(P<0.001);相比与虚证患者,实证患者中IM及PM更多,而EM更少(P=0-008)。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3.7%、50.5%、31.1%、23.2%、10.0%。Hp菌株对两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比例达到31.1%,对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高达58.9%。脾虚湿阻化热证患者的gyrA-RDR及parC基因突变率显著较其它证型的突变率低(P=0.050),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16S rRNA基因突变率突变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突变率(P=0.037)。不同证型患者的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808、0.894、0.490)。结论:1.基于R shiny搭建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能够全面收集、安全储存大量的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方便知识检索,有利于临床数据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临床病例管理、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中医药治疗CG知识图谱揭示了以传承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思想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辨证治疗CG的用药规律,发现CG的治疗总以补益脾胃为主,辅以调理气机,滋阴、疏肝、清胃也是CG的常用治法。临床中医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把握整体治疗方向的同时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以兼顾不同证型患者的相兼症状。3.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CYP2C19代谢型总体以EM分布最多。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脾胃湿热证及实证的患者相对有更多的IM与PM。Hp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均超过50%,超过一半的Hp菌株是多重耐药的。中医证型与gryA-RDR或parC基因、16S rRNA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的突变不相关。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设驿站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5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