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中的政策评论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短视频,政策评论,流量,治理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短视频借助移动互联迅速成长,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自媒体平台上出现大量有关公共政策的评论,这种政策评论是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新途径,是中国公民参与的独特表现,也是中国当前决策民主化的重要表现。短视频平台的政策评论参与者围绕公共政策进行的评点、讨论和评价,不仅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一些评论议题一旦形成热点,汇聚为网络舆论,还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基于上述判断,本文以2020年到2023年中国短视频自媒体平台上的39个案例为为分析对象,借助社会学、网络政治参与和政策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在描述短视频上的政策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影响因素和政策影响力,并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四个方面内容:其一,客观描述短视频自媒体的政策评论状况,包括了解参与者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总结政策评论的内容特征和参与行为。大量案例表明,参与短视频平台上政策评论的主体包括大V、中小主播和普通参与者。从政策评论内容特征看,以宏大议题和民生议题往往容易成为短视频政策评论的热点,数量前少后多,参与度强;短视频政策评论往往蕴含阶级立场、爱国情绪、民粹思想等社会意识,越是如此,参与度越高;短视频上的政策评论多以具体观点、例证为主,发散和碎片化的评论最终汇合成为多角度、多层次的政策立场和观点。从参与主体行为特征看,大V主导的政策评论生态场,但他们的成功受到多方面限制;中小主播选题新奇特,主观性、专业性混杂;普通参与者多数以浅层次参与为主。其二,分析影响各类参与者在短视频上进行政策评论的主要因素。根据案例群分析,不同的评论主体在政策评论上所表现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这种评论特征的差异受到四个因素影响,诸因素各有作用,相互关联。一是短视频自媒体人所重视的流量因素,二是关系到短视频政策评论能否发布和存留的规则因素,三是决定政策评论内容质量的知识因素,四是左右所发布政策评论能否赢得公众共鸣和支持的价值立场因素。其三,评估短视频上的政策评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机制及其影响力。流量、规则、知识和价值这四个因素决定着短视频上政策评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但是,只有政策评论形成网络舆论,并且决策者与参与者达成共识,才能真正促成公共政策变迁。据此,本文建立了评估短视频上政策评论对公共政策影响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认为政策评论的政策影响是动态复杂的,其影响力在不同的政策过程阶段存在差异,对政策问题界定、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影响较大,但在问题界定、政策议程影响相对较弱,而在方案设计和方案选择环节影响极小。其四,提出治理短视频上政策评论的对策建议。首先介绍当前治理及其措施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析政策评论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然后,依据前述有关影响机制和影响力评估的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对策建议。对策部分认为,要针对当前短视频自媒体管理存在的问题,应该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共治体系,加强制度建设限制谋利性和极端言论,同时完善网络舆论监管,改进政策宣传和引导策略,建立决策者与参与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以规范和引导公民有序参与。
电子商务反假冒政策的法律分析——以“淘宝网络零售平台”为例
这是一篇关于假冒,治理,市场准入,处理惩罚,协调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电子商务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的主导力量,不仅因为它具备低成本性,还在于其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方式。但在电商创造收益的同时,假冒现象也“闻风而至”,由线下移转到线上大肆发展,严重侵害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更加破坏了电子商务的市场秩序,阻碍行业发展。淘宝,作为目前占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因假冒而饱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淘宝中的假冒治理政策进行法律分析,相信对解决电商行业假冒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整个平台生态中,经营者处于主导者地位,虽然它不是任何具体交易中的卖方或买方,然而却通过自身内部政策管理着用户和非用户。随着电子商务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平台经营者获得一定程度的“权力”去规制平台中的各方。而权力的良好发挥,应建立在现行法律的监督和约束之下。本文从判断合法性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商平台自身反假冒政策和现有法律框架之间的落实与协调问题,从而为平台上下相关各方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带着这样的研究目的,本文以淘宝平台中的反假冒政策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台中假冒政策针对的各方主体(消费者、商家和权利人)将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主要对选题起源、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做出说明和陈述。第二部分,对假冒、非正品和假货进行了概念界定,介绍了淘宝平台的经营模式及假冒问题中平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第三部分,从市场准入和处理惩罚角度介绍了淘宝与商家间的合同法律关系以及针对商家的反假冒政策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行相关政策的合法性判断;第四部分,从消费者维权举证责任的分配、赔偿标准及线上采购假货治理的角度对相关政策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围绕权利人鉴定假冒的主体资格及其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判断;最后一部分,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总结了淘宝为例的电商平台假冒治理政策的问题环节并从整体上对其合法性进行了评价。
跨境电商平台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治理研究——以鸿尚公司诉阿里巴巴公司案为例
这是一篇关于跨境电商平台,治理,“通知—删除”规则,域外禁令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带动了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与变革,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为国际贸易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兴国际贸易形式,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的涉外纠纷频繁发生,其中知识产权纠纷尤为严重,已经成为制约跨境电商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跨境电商平台在跨境电商交易活动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在知识产权纠纷治理的层面上,跨境电商平台理应积极助力知识产权纠纷的妥善解决,致力于为跨境电商的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然而,对于跨境电商中知识产权纠纷的治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跨境电商平台面对的知识产权纠纷往往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包括在跨境电商平台、平台入驻商和知识产权权利人。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平台面对的知识产权纠纷一般都具有涉外因素,尤其是域外知识产权权利人在维权时基本上都会在域外法院起诉入驻商和平台,或者在域外法院申请知识产权禁令。如何处理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纠纷中众多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自治规则在解决纠纷的同时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入驻商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应对域外的知识产权禁令和诉讼,都成为跨境电商平台正面临着的重要问题。在此种背景下,探讨跨境电商平台在知识产权纠纷治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有效解决跨境电商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提升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鸿尚公司诉阿里巴巴案为切入点,使用了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进行研究。厘清了跨境电商的定义与分类、跨境电商平台的概念与分类以及跨境电商中知识产权纠纷的主要类型等基本概念,再通过普惠贸易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平台理论梳理本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然后结合本案在审判过程中的争议焦点,分析跨境电商平台在治理知识产权纠纷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针对跨境电商平台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治理提出相应建议,力图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整理和分析为实践中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跨境电商平台这一跨境电商交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为切入点,从实践层面对跨境电商中知识产权纠纷的治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的主体分三个部分进行写作:第一部分是对案件基本情况的梳理与分析。通过对鸿尚公司与阿里巴巴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纠纷案的案情进行整理,理清基本案情发展方向过程,通过对案件细节的挖掘,对一审和二审的法院的判决的思路以及判罚意见进行对比分析和整理,从而引出两次判决的争议焦点。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本案在一审和二审过程中的争议焦点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针对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纠纷中的法律关系进行探讨。厘清跨境电商平台、平台入驻商与知识产权权利人之间复杂的法律关系,这是跨境电商平台治理知识产权纠纷的前提。第二,研讨跨境电商平台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内部治理问题。跨境电商平台在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治理过程中理应积极履行注意义务,承担相应地监管责任,通过合理的知识产权纠纷平台自治规则处理平台入驻商与知识产权权利人之间的矛盾。第三,研讨跨境电商平台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外部应对问题。跨境电商平台既要对知识产权纠纷进行内部治理,还要妥善处理知识产权域外禁令、知识产权域外诉讼等来自于外部的挑战。第三部分是本案对跨境电商平台治理知识产权纠纷的启示。该部分在分析并总结两次法院审判的具体裁决差异的基础上,立足于对案件核心问题的分析和拓展,对日后跨境电商平台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治理提出建议。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跨境电商中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屡禁不止,跨境电商平台对于知识产权纠纷的治理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跨境电商平台应当明确自己在知识产权纠纷治理中所承担的责任,积极学习国际、国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以促进知识产权纠纷的保护和跨境电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电子商务欺诈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电子商务,欺诈,治理,信用体系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作为数字经济最活跃、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电子商务正全面引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0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电子商务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开放、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电子商务由于突破了传统交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效率,电子商务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改善。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欺诈行为成为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主要表现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广告、伪造销量与好评等。一些电子商务经营者为了额外获取不法利益,滥用自己的信誉,实施欺诈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同行的正当权益,同时降低了自己的用户信任度,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更是妨碍了我国诚信体系的建设,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欺诈治理相关的理论概念,阐述了电子商务欺诈的类型、特点及产生原因,通过探讨可竞争市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等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中的理论价值,推导出我国政府对电子商务欺诈进行治理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在对我国电子商务欺诈治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电子商务欺诈治理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网络查处难度大、信用机制不成熟等问题,指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考察了美英两国在电子商务欺诈治理方面的经验成果,发达国家综合运用法律规范、信用体系、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来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我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立足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电子商务欺诈的有益经验,为我国电子商务欺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从健全电子商务领域立法体系、加大行政执行力度、快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健康的消费者市场、整合电子商务监管资源等方面多管齐下,提升治理能力,为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电子商务反假冒政策的法律分析——以“淘宝网络零售平台”为例
这是一篇关于假冒,治理,市场准入,处理惩罚,协调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电子商务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的主导力量,不仅因为它具备低成本性,还在于其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方式。但在电商创造收益的同时,假冒现象也“闻风而至”,由线下移转到线上大肆发展,严重侵害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更加破坏了电子商务的市场秩序,阻碍行业发展。淘宝,作为目前占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因假冒而饱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淘宝中的假冒治理政策进行法律分析,相信对解决电商行业假冒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整个平台生态中,经营者处于主导者地位,虽然它不是任何具体交易中的卖方或买方,然而却通过自身内部政策管理着用户和非用户。随着电子商务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平台经营者获得一定程度的“权力”去规制平台中的各方。而权力的良好发挥,应建立在现行法律的监督和约束之下。本文从判断合法性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商平台自身反假冒政策和现有法律框架之间的落实与协调问题,从而为平台上下相关各方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带着这样的研究目的,本文以淘宝平台中的反假冒政策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台中假冒政策针对的各方主体(消费者、商家和权利人)将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主要对选题起源、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做出说明和陈述。第二部分,对假冒、非正品和假货进行了概念界定,介绍了淘宝平台的经营模式及假冒问题中平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第三部分,从市场准入和处理惩罚角度介绍了淘宝与商家间的合同法律关系以及针对商家的反假冒政策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行相关政策的合法性判断;第四部分,从消费者维权举证责任的分配、赔偿标准及线上采购假货治理的角度对相关政策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围绕权利人鉴定假冒的主体资格及其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判断;最后一部分,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总结了淘宝为例的电商平台假冒治理政策的问题环节并从整体上对其合法性进行了评价。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设驿站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5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