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特征与自杀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睡眠特征,自杀风险,多导睡眠图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背景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急剧上升,造成个体广泛的人际关系、教育、职业、社会功能和家庭角色长期受损,其中最严重的不良后果是自杀,自杀行为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存在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在以后患抑郁症风险比既往估计的更高,并且与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相关。但目前国内尚缺乏临床观察研究对抑郁青少年主客观睡眠状况的统一评价。目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常存在自杀风险,睡眠问题可能会加重该临床人群的自杀风险。本研究旨在调查临床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特征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为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风险识别及监测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入组住院及门诊治疗的青少年抑郁患者,于华南青少年抑郁数据平台收集人口学资料、病史和治疗记录、临床特征等数据,使用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参数评估患者睡眠结构,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爱泼沃斯嗜睡量表(The 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量表评估临床睡眠状况,使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量表(Columbia-Suicide Severity Rating Scale,C-SSRS)评估患者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行为,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水平。统计分析方面,根据C-SSRS评估患者是否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据此分为自杀意念组(SI组)和非自杀意念组(NSI组),自杀未遂组(SA组)和非自杀未遂组(NSA组)。根据患者有无自杀意念/未遂分组比较组间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临床睡眠量表评分/PSG指标与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是否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相关参数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潜在的自杀风险预测因子。结果1.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人口学因素和临床特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女性发生自杀意念(OR=1.91,P=0.043)及自杀未遂(OR=2.81,P=0.002)的风险比男性高,住院次数多的患者自杀未遂风险高(OR=1.63,P=0.001)。有自杀风险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突出。2.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两组间客观PSG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提示该样本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各项指标与自杀意念不相关(P>0.05)。3.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自杀未遂的相关性相比于无自杀未遂者,有自杀未遂者REM潜伏期显著缩短(t=-1.995,P=0.046)。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抑郁症状评分后,REM潜伏期缩短与自杀未遂风险增加相关(β=0,OR=0.99,95%CI:0.98,1,P=0.041)。4.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睡眠量表评分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有自杀意念的抑郁青少年夜间失眠(AIS总分;t=-3.236,P=0.001)及白天嗜睡症状(ESS总分;t=-2.613,P=0.009)更严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通过AIS评估的睡眠问题及其两个睡眠因子(夜间睡眠及日间功能)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回归表明,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抑郁症状后,日间功能越差,抑郁青少年自杀意念风险越高(β=0.2,OR=1.2,95%CI:1.01,1.44,P=0.035)。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睡眠量表评分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相对于无自杀未遂的抑郁症青少年,有自杀未遂者睡眠状况更差(AIS总分;t=-2.217,P=0.012)。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后,AIS总分与自杀未遂存在关联(β=0.1,OR=1.05,95%CI:1.01,1.1,P=0.014);但继续校正抑郁症状后,AIS总分和自杀未遂的关联消失(β=0,OR=1.03,95%CI:0.99,1.08,P=0.184)。结论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存在自杀意念无相关性。REM潜伏期缩短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杀未遂风险的危险因素。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自我报告的睡眠问题突出,日间功能障碍是青少年抑郁自杀意念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青少年抑郁总睡眠问题与自杀未遂风险直接关系不显著。在抑郁发作中,研究睡眠问题和自杀风险之间的联系途径是自杀预防的基础,临床医生考虑在自杀风险的背景下评估和管理睡眠问题是很重要的,应积极对睡眠问题采取干预措施。此外,对患者自杀风险评估时需考虑到性别因素,女性患者的自杀风险更高,这在预防自杀方面也是十分必要的。
瑞波西汀抗抑郁作用与HPA轴、BDNF、NET及5-HTT表达的关系
这是一篇关于抑郁症,瑞波西汀,CORT,BDNF,NET,5-HTT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 研究瑞波西汀抗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刺激(CUMS)所致大鼠抑郁症作用与HPA轴、BDNF、NET及5-HTT表达的关系。 方法: 1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对照组(NG)、模型组(MG)、瑞波西汀处理的正常对照组(RNG)和瑞波西汀处理的模型组(RMG)。采用孤养结合CUMS方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瑞波西汀灌胃给予剂量为0.7 mg/kg/d,MG和NG组给予等体积溶剂。 2采用开场实验(open-field)、糖水消耗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大鼠抑郁行为。 3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大鼠血清和大脑皮质的MDA含量与SOD、CAT活力;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ORT浓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BDNF表达;RT-PCR检测脑桥NET、海马5-HTT与BDNF以及下丘脑CRF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脑桥NET、海马5-HTT蛋白表达。 4 HE染色光镜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结果: 1开场实验中,大鼠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和理毛次数;高架迷宫实验中,大鼠进入开臂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在开臂向下探究的次数;以及糖水消耗率均显示MG组明显低于NG组。瑞波西汀处理显著改善MG组大鼠表现的抑郁行为,但瑞波西汀处理对未接受CUMS大鼠的行为无明显影响。 2与NG组相比,MG组血清和皮质MDA含量显著升高,SOD、CAT活力显著下降,血清CORT浓度增加,脑桥NET、海马5-HTT和BDNF表达明显降低,下丘脑CRF表达显著增加。瑞波西汀处理明显阻遏CUMS诱导的上述变化;但瑞波西汀处理对NG组大鼠MDA含量,SOD及CAT活力,CORT浓度,NET、5-HTT、BDNF和CRF表达无明显影响。 3与NG组相比,MG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出现明显损伤;瑞波西汀处理明显减轻MG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 结论: CUMS致大鼠产生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大鼠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应激系统失衡,由此致CORT水平和CRF表达增加,NET、5-HTT及BDNF表达降低有关;瑞波西汀通过逆转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应激系统失衡,降低CORT与CRF水平,增加BDNF、NET及5-HTT的表达而改善大鼠抑郁行为。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特征与自杀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睡眠特征,自杀风险,多导睡眠图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背景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急剧上升,造成个体广泛的人际关系、教育、职业、社会功能和家庭角色长期受损,其中最严重的不良后果是自杀,自杀行为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存在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在以后患抑郁症风险比既往估计的更高,并且与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相关。但目前国内尚缺乏临床观察研究对抑郁青少年主客观睡眠状况的统一评价。目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常存在自杀风险,睡眠问题可能会加重该临床人群的自杀风险。本研究旨在调查临床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特征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为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风险识别及监测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入组住院及门诊治疗的青少年抑郁患者,于华南青少年抑郁数据平台收集人口学资料、病史和治疗记录、临床特征等数据,使用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参数评估患者睡眠结构,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爱泼沃斯嗜睡量表(The 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量表评估临床睡眠状况,使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量表(Columbia-Suicide Severity Rating Scale,C-SSRS)评估患者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行为,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水平。统计分析方面,根据C-SSRS评估患者是否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据此分为自杀意念组(SI组)和非自杀意念组(NSI组),自杀未遂组(SA组)和非自杀未遂组(NSA组)。根据患者有无自杀意念/未遂分组比较组间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临床睡眠量表评分/PSG指标与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是否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相关参数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潜在的自杀风险预测因子。结果1.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人口学因素和临床特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女性发生自杀意念(OR=1.91,P=0.043)及自杀未遂(OR=2.81,P=0.002)的风险比男性高,住院次数多的患者自杀未遂风险高(OR=1.63,P=0.001)。有自杀风险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突出。2.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两组间客观PSG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提示该样本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各项指标与自杀意念不相关(P>0.05)。3.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自杀未遂的相关性相比于无自杀未遂者,有自杀未遂者REM潜伏期显著缩短(t=-1.995,P=0.046)。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抑郁症状评分后,REM潜伏期缩短与自杀未遂风险增加相关(β=0,OR=0.99,95%CI:0.98,1,P=0.041)。4.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睡眠量表评分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有自杀意念的抑郁青少年夜间失眠(AIS总分;t=-3.236,P=0.001)及白天嗜睡症状(ESS总分;t=-2.613,P=0.009)更严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通过AIS评估的睡眠问题及其两个睡眠因子(夜间睡眠及日间功能)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回归表明,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抑郁症状后,日间功能越差,抑郁青少年自杀意念风险越高(β=0.2,OR=1.2,95%CI:1.01,1.44,P=0.035)。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睡眠量表评分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相对于无自杀未遂的抑郁症青少年,有自杀未遂者睡眠状况更差(AIS总分;t=-2.217,P=0.012)。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后,AIS总分与自杀未遂存在关联(β=0.1,OR=1.05,95%CI:1.01,1.1,P=0.014);但继续校正抑郁症状后,AIS总分和自杀未遂的关联消失(β=0,OR=1.03,95%CI:0.99,1.08,P=0.184)。结论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存在自杀意念无相关性。REM潜伏期缩短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杀未遂风险的危险因素。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自我报告的睡眠问题突出,日间功能障碍是青少年抑郁自杀意念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青少年抑郁总睡眠问题与自杀未遂风险直接关系不显著。在抑郁发作中,研究睡眠问题和自杀风险之间的联系途径是自杀预防的基础,临床医生考虑在自杀风险的背景下评估和管理睡眠问题是很重要的,应积极对睡眠问题采取干预措施。此外,对患者自杀风险评估时需考虑到性别因素,女性患者的自杀风险更高,这在预防自杀方面也是十分必要的。
瑞波西汀抗抑郁作用与HPA轴、BDNF、NET及5-HTT表达的关系
这是一篇关于抑郁症,瑞波西汀,CORT,BDNF,NET,5-HTT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 研究瑞波西汀抗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刺激(CUMS)所致大鼠抑郁症作用与HPA轴、BDNF、NET及5-HTT表达的关系。 方法: 1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对照组(NG)、模型组(MG)、瑞波西汀处理的正常对照组(RNG)和瑞波西汀处理的模型组(RMG)。采用孤养结合CUMS方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瑞波西汀灌胃给予剂量为0.7 mg/kg/d,MG和NG组给予等体积溶剂。 2采用开场实验(open-field)、糖水消耗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大鼠抑郁行为。 3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大鼠血清和大脑皮质的MDA含量与SOD、CAT活力;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ORT浓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BDNF表达;RT-PCR检测脑桥NET、海马5-HTT与BDNF以及下丘脑CRF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脑桥NET、海马5-HTT蛋白表达。 4 HE染色光镜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结果: 1开场实验中,大鼠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和理毛次数;高架迷宫实验中,大鼠进入开臂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在开臂向下探究的次数;以及糖水消耗率均显示MG组明显低于NG组。瑞波西汀处理显著改善MG组大鼠表现的抑郁行为,但瑞波西汀处理对未接受CUMS大鼠的行为无明显影响。 2与NG组相比,MG组血清和皮质MDA含量显著升高,SOD、CAT活力显著下降,血清CORT浓度增加,脑桥NET、海马5-HTT和BDNF表达明显降低,下丘脑CRF表达显著增加。瑞波西汀处理明显阻遏CUMS诱导的上述变化;但瑞波西汀处理对NG组大鼠MDA含量,SOD及CAT活力,CORT浓度,NET、5-HTT、BDNF和CRF表达无明显影响。 3与NG组相比,MG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出现明显损伤;瑞波西汀处理明显减轻MG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 结论: CUMS致大鼠产生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大鼠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应激系统失衡,由此致CORT水平和CRF表达增加,NET、5-HTT及BDNF表达降低有关;瑞波西汀通过逆转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应激系统失衡,降低CORT与CRF水平,增加BDNF、NET及5-HTT的表达而改善大鼠抑郁行为。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特征与自杀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睡眠特征,自杀风险,多导睡眠图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背景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急剧上升,造成个体广泛的人际关系、教育、职业、社会功能和家庭角色长期受损,其中最严重的不良后果是自杀,自杀行为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存在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在以后患抑郁症风险比既往估计的更高,并且与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相关。但目前国内尚缺乏临床观察研究对抑郁青少年主客观睡眠状况的统一评价。目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常存在自杀风险,睡眠问题可能会加重该临床人群的自杀风险。本研究旨在调查临床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特征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为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风险识别及监测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入组住院及门诊治疗的青少年抑郁患者,于华南青少年抑郁数据平台收集人口学资料、病史和治疗记录、临床特征等数据,使用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参数评估患者睡眠结构,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爱泼沃斯嗜睡量表(The 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量表评估临床睡眠状况,使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量表(Columbia-Suicide Severity Rating Scale,C-SSRS)评估患者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行为,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水平。统计分析方面,根据C-SSRS评估患者是否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据此分为自杀意念组(SI组)和非自杀意念组(NSI组),自杀未遂组(SA组)和非自杀未遂组(NSA组)。根据患者有无自杀意念/未遂分组比较组间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临床睡眠量表评分/PSG指标与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是否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相关参数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潜在的自杀风险预测因子。结果1.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人口学因素和临床特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女性发生自杀意念(OR=1.91,P=0.043)及自杀未遂(OR=2.81,P=0.002)的风险比男性高,住院次数多的患者自杀未遂风险高(OR=1.63,P=0.001)。有自杀风险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突出。2.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两组间客观PSG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提示该样本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各项指标与自杀意念不相关(P>0.05)。3.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自杀未遂的相关性相比于无自杀未遂者,有自杀未遂者REM潜伏期显著缩短(t=-1.995,P=0.046)。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抑郁症状评分后,REM潜伏期缩短与自杀未遂风险增加相关(β=0,OR=0.99,95%CI:0.98,1,P=0.041)。4.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睡眠量表评分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有自杀意念的抑郁青少年夜间失眠(AIS总分;t=-3.236,P=0.001)及白天嗜睡症状(ESS总分;t=-2.613,P=0.009)更严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通过AIS评估的睡眠问题及其两个睡眠因子(夜间睡眠及日间功能)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回归表明,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抑郁症状后,日间功能越差,抑郁青少年自杀意念风险越高(β=0.2,OR=1.2,95%CI:1.01,1.44,P=0.035)。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睡眠量表评分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相对于无自杀未遂的抑郁症青少年,有自杀未遂者睡眠状况更差(AIS总分;t=-2.217,P=0.012)。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后,AIS总分与自杀未遂存在关联(β=0.1,OR=1.05,95%CI:1.01,1.1,P=0.014);但继续校正抑郁症状后,AIS总分和自杀未遂的关联消失(β=0,OR=1.03,95%CI:0.99,1.08,P=0.184)。结论青少年抑郁患者PSG参数与存在自杀意念无相关性。REM潜伏期缩短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杀未遂风险的危险因素。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自我报告的睡眠问题突出,日间功能障碍是青少年抑郁自杀意念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青少年抑郁总睡眠问题与自杀未遂风险直接关系不显著。在抑郁发作中,研究睡眠问题和自杀风险之间的联系途径是自杀预防的基础,临床医生考虑在自杀风险的背景下评估和管理睡眠问题是很重要的,应积极对睡眠问题采取干预措施。此外,对患者自杀风险评估时需考虑到性别因素,女性患者的自杀风险更高,这在预防自杀方面也是十分必要的。
抑郁症脑磁图的多尺度条件熵与信息存储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抑郁症,脑磁图,多尺度条件熵,信息存储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抑郁症患者主要特征为情绪被抑制,因此也表现情绪障碍,抑郁症是指某种不愉快的心境和一定身体器官的紊乱,其程度可以从轻度的哀伤到重度的绝望。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异常困难。脑磁图不仅能无损伤性地检测脑组织细胞内活动而且可以提供脑组织的生理的功能性信息。因此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大脑活动是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脑磁可以看做大脑系统的输出。因此对脑磁信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到的数据是健康实验者和抑郁症患者在观察不同情绪刺激下的照片然后采集的脑磁图数据,对这些脑磁图数据我们分别通过多尺度条件熵来研究它的复杂度,用自回归(AR)模型和分数积分自回归(ARFI)模型来研究它的信息存储。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的差异性来区分出健康实验者和抑郁症患者。本文主要是通过第二章节对信息理论公式的推导得到本文用到的信息存储值和第二章中的方差成反比,而方差和条件熵值成正比,因此得到信息存储值和条件熵成反比,即条件熵值越大,对应的信息存储值越小。因此开展以下几点实验:第一,在抑郁症和健康对象脑磁图多尺度条件熵的分析中,为了得到两者脑磁图复杂度的区别,首先通过分析条件熵的多尺度以及嵌入维来选取实验中合适的参数。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尺度因子为6、嵌入维数为4时结果最佳。然后对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象的脑磁图数据分别用正、中、负性情绪图片进行处理,分析二者脑磁图信号的多尺度条件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尺度因子为6、嵌入维为4时,健康实验者脑磁图的所有信息通道的多尺度条件熵明显大于抑郁症患者,尤其在额区的差异更为明显。第二,此章节主要是用AR模型来计算抑郁症患者和健康样本的脑磁图信息存储的差别,先用该模型推导出信息存储的表达式,用推导得到的公式分别对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来对比分析健康实验者和抑郁症患者脑磁图信息存储的差异。(1)不同情绪刺激下的脑磁图数据。(2)不同脑区的脑磁图数据。(3)对称通道和非对称通道的脑磁图数据。(4)同一样本不同刺激下的脑磁图数据。(5)实验对象某一通道的脑磁图数据。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脑磁图信息存储的值大都是大于健康实验者的。在同一样本实验中抑郁症患者负性刺激下的脑磁图信息存储都是大于中性、正性刺激下的信息存储。尤其在额区比较明显。第三,此章节所用的ARFI模型是在AR模型的基础上加上分数差分算子,这样使得结果更趋近于数据本身。本章主要使用ARFI模型来对健康实验者和抑郁症患者的脑磁图的信息存储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情绪刺激下的脑磁图数据。(2)不同脑区的脑磁图数据。(3)额区的对称通道和非对称通道的脑磁图数据。(4)同一样本不同刺激下的脑磁图数据。(5)实验对象某一通道的脑磁图数据。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刺激下抑郁症患者脑磁图信息存储都是大于健康人的,而且效果比AR模型更佳。最后为了实验结果录入、查询的简便,利用Spring+Mybatis+Spring MVC+My SQL开发一个信息存储管理系统,具有系统登录,数据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功能。
国内外青少年抑郁症运动干预疗法可视化对比分析及关键热点Meta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青少年,抑郁症,运动干预疗法,可视化,对比分析,荟萃分析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研究目的:截至目前抑郁症是医学界司空见惯的临床轻型精神类障碍或心理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数据表明,抑郁症发病群体特征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且患病率逐年持续增长,已严重影响各国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并间接导致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等诸多负面效应。由于抑郁症传统治疗手段的依从性与时效性不够理想,而运动干预疗法配合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的相关的研究进展又恰如其分的符合操作可控、经济实惠、副作用小等可持续发展需求。随着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已繁衍出大量信息,本文旨对于国内外青少年抑郁症运动干预疗法研究进行可视化国内外对比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Meta数据与理论分析,旨为后续研究建立抑郁症运动辅助疗法的运动处方为解决青少年抑郁问题提供新的探索角度和证据支持。研究方法:运用Cite Space V等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对现存国内外青少年抑郁症运动干预研究进行历史进程、动态趋势、演进现状、方向聚类、核心热点、前沿探索、突现机构、合作强度等相关数据整理与理论总结。并结合研究主题、社会现状、学科背景等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系统梳理相关研究领域的整体框架与未来研究趋势的预测。在把握研究整理脉络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备研究价值的研究方向与治疗干预手段,后选择合适的运动干预指标利用Rev Man 5进行Meta分析,验证此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可视化对比研究结论如下:1.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展总体态势与演变趋势异同方面:交集是发文总量与逐年发文量总体呈振荡上升趋势;区别是国内相关文献发文总量及逐年发文量均高于国外。2.国内外研究领域主题异同方面:交集是病理机制、发病内因、运动干预方式;区别是国内研究主题倾向于体育教学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等方面研究;国外倾向于运动心理、运动行为、心理意识、运动负荷、动态观察机制等方面研究。3.国内外研究对象群体划分异同方面:交集是对象群体为青少年;区别是国内针对某群体的针对性干预效果研究较多(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等);国外针对具备某项特点的群体较多(重度抑郁症患者、轻度抑郁症患者、特殊个体等)。4.国内外研究患者生理机制特点异同方面:交集是围绕患者心理与生理特点展开;区别是是国内主要研究临床患者心理特点、相关心理疾病的关联性、干预方式功效;国外主要研究生物学指标监测、心理学量表计量、大脑认知功能、情绪体验感受等方面。5.国内外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异同方面:交集是环境影响、生活习惯、年龄特征、文化背景等;区别是国内针对学业压力、社会环境研究较多;国外针对生活方式、记忆能力、认知能力、自我认可程度、自我效能感等心理以及情绪感知、身心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6.国内外运动干预治疗手段研究异同方面:交集是高度认可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干预方式与效果研究较多;区别是不同指标、不同对象、不同手段的选择方面。7.国内研究主题聚类异同方面:交集是围绕抑郁病症干预手段展开论述;区别是国内主要以抑郁症状、心境状态、干预手段展开研究;国外主要围绕相关疾病、心理机制、行为习惯、精神状态、大脑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8.国内外相关研究高频作者发文网络特征异同方面:交集是国内外均存在大量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合作情况;区别是国内高频专家发文量差异较小且合作度较低;国外高频专家发文量差距较大且合作度较高。9.国内外研究机构异同方面:交集是均为医疗单位、学校等研究机构;不同点是国内研究机构是主要是医院、专业体育院校、综合类大学等机构且合作度较低;国外主要研究机构主要是精神研究中心、医疗研究机构、综合类高校且相互合作度较高。10.通过上述可视化对比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出现频次、热点核心、研究主题等结论综合提炼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认可的干预方式: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11.参考国家青少年体育体制下的社会背景,预防与治疗集体规模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式与运动干预的规划。国内主要围绕学校体育模式,由此推断未来国内学校体育来预防以及干预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可能较大,势必将推出相关政策与资源支持;国外青少年体育体制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结合国外社会背景推出未来干预治疗青少年抑郁等心理问题主要以康复中心、家庭医生、医疗咨询、精神类医院展开。12.国内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患者的心理特点记录实验;国外以元认知、大脑功能等深入研究较多;就学科研究趋势而言,预计未来将会有大范围的临床患者干预实验以及生物学领域的创新。13.合作度上国外远远高于国内,已经形成大范围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关系,这非常有利于问题研究的发展,是国内应该借鉴的方向。荟萃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国内外研究特别关注的核心重点是抑郁症不同强度有氧运动的干预研究,因此Meta分析以此为主题进行研究。2.以不同强度(高强度、中等强度、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作为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首先对比中等强度与高强度有氧运动干预效果,通过异质性检测得出Chi2=27.60;df=9;I2=67%;95%CL=[-0.59,-0.12];Z=3.01;P=0.003;黑色菱形与垂直线无相交。其次对比中等强度与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干预效果,通过异质性检测得出Chi2=45.34;df=8;I2=82%;95%CL=[0.30,1.03];Z=3.60;P=0.0003;黑色菱形与垂直线无相交。最后对比高强度与低强度有氧运动对干预效果,通过异质性检测得出Chi2=8.53;df=6;I2=30%;95%CL=[-0.05,0.26];Z=1.33;P=0.18;黑色菱形与垂直线相交。3.通过Meta分析得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相对于低强度或者高强度可以更加促进积极情绪状态,转移注意力并缓解情绪问题和萎靡不正的心理状态,并且结合所得数据与心理里量表的复侧可以推断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消解部分负性心理状态并且使得烦恼情绪显著降低。结合生理学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知识得出适量时间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有有效积极的的对心理状态产生正面效应,心境与情绪状态活跃性明显增高,并且能够产生心态平衡效应,由此推断适量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干预青少年抑郁症的优良干预手段。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设客栈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5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