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金融科技,收入分配,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加快我国收入分配改革,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完善市场决定各类生产要素报酬的机制,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切实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随着当下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金融科技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大量新型金融数字化产品纷纷出炉,金融科技给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带来怎样差异化的影响?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金融科技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突出强调金融科技对于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异质性研究。运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的截面数据分别对各个家庭在地级市层面与本文的金融科技指标进行匹配,实证分析金融科技水平对我国家庭收入分配的影响。首先,选用合理的指标来度量地区金融科技水平。其次,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进一步分组研究了金融科技对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效果。最后,为解决本文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并通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来提升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发现,首先,金融科技可以显著地提升低收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其次,按照地区特征和家庭特征进行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可以显著提升东部地区高收入家庭的工资收入,却会降低中西部地区高收入家庭的工资收入;金融科技可以显著提升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和城镇家庭的财产性收入;金融科技可以显著提升高学历层次家庭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非负债型的低收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更容易受到金融科技的正向影响。再次,中介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可以通过促进电商平台普适性提升当地家庭的工资性收入,通过提升家庭的支付便利性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金融科技可以通过降低低收入家庭的风险包容度而削弱了其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提升作用,通过提升其金融市场参与度来提升家庭财产性收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第一,研究视角上,鲜有学者从金融科技视角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的问题,以往研究更侧重于普惠金融层面。第二,本文考虑了不同地区特征和不同家庭特征的居民家庭收入分配的多种异质性。第三,本文考虑了金融科技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四种中介机制,分别是电商平台普适性、支付便利性、风险包容度、金融市场参与度。既有文献多是从金融素养和支付便利性来谈居民整体收入,本文更侧重于研究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机制的不同。
消费者视角下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金融科技,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家对消费市场的一系列政策扶持,消费金融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消费金融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创新与变革,互联网消费金融应运而生。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居民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金融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不可估量。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市场参与主体竞相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一时间市场上各种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百花齐放。然而,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市场上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还不太成熟,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因此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研究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路径,能够使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更好的贴合市场需求,这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非常重要。本文从消费者的视角,采用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主要探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发展的总体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并对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其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第一手数据,并通过整理数据资料,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现状。从消费者反馈的角度了解和审视市场上现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再次,对消费者选择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影响消费者选择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四个主要因素,即服务因子,产品因子,声誉因子和易用性因子。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从产品的服务、创新、声誉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金融科技视角下的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分析——基于MI-TVP-SV-VAR-DY模型
这是一篇关于金融科技,系统性风险,风险溢出效应,溢出指数模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部门利用信息技术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金融科技应运而生。金融科技改变了传统金融信息采集过程,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而且通过使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对传统金融业务和渠道的升级,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金融科技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金融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于金融科技具有传统金融的属性以及与传统金融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对各金融部门以及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溢出,而这种依托信息技术的系统性风险溢出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路径更加复杂。因此,如何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识别金融体系以及不同金融部门之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并及时采取相关风险防控措施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学者们有关系统性风险以及金融科技风险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金融科技的视角出发,将金融科技纳入我国金融体系当中,通过新构建的灵活时变溢出指数模型(MI-TVP-SV-VAR-DY模型),对我国金融体系以及各金融部门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分析。论文选取2012年1月4日至2022年9月30日各金融部门上市公司日度向前复权价格数据以及相关财务数据指标,使用Co Va R方法测度各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均值,并以此作为指标,使用MI-TVP-SV-VAR-DY模型对我国金融体系总风险溢出指数、金融部门风险净溢出指数、金融部门间成对风险溢出指数以及基于风险事件的边际净溢出指数矩阵进行估计,分析我国金融体系整体风险溢出水平、各金融部门风险溢出关系和强度,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期间风险传染中心及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其一,我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由于金融科技部门的加入出现整体上升;其二,各金融部门在风险溢出效应中承担的角色不同,金融科技部门和房地产部门是风险净接收者,银行部门、证券部门以及保险部门是风险净输出者,其他金融业部门具有双重角色;其三,各金融部门之间的风险溢出关系具有明显的灵活时变和差异性特征,且不同金融部门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具有明显差异,其中,银行与金融科技部门之间存在较强的风险溢出效应。其四,风险事件发生期间,风险传染中心和路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银行部门作为风险净输出者以及风险传染中心成为我国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关键部门。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从金融科技视角出发,将金融科技指标纳入我国金融体系之中,通过实证研究,更好地分析我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以及各金融部门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第二,本文将混合创新的时变系数随机方差向量自回归模型(MI-TVP-SV-VAR模型)与传统溢出指数模型(DY模型)相结合,新构建MI-TVP-SV-VAR-DY模型,兼具灵活性和时变性。第三,本文使用MI-TVP-SV-VAR-DY模型,能够实现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灵活时变的测度过程。
FD汽车金融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汽车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营销策略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2018年是汽车产业“走低”的一年,在汽车产销量下降、新车销售利润持续走低、消费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将目光逐渐转向快速发展且逐渐成熟的汽车金融市场。车企入局和汽车金融公司增资潮只是行业受到青睐的一个缩影,这背后吸引无数资本进入的是汽车金融广阔的前景。汽车金融公司面对购车客户下沉、新车销量下滑、各路竞争者来势汹汹,需要调整策略,加强汽车金融产品的开发,应用金融科技提高产品灵活性、多样性,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同时积极布局以线上购车场景为基础的汽车金融电商平台,确保行业领先优势。FD汽车金融公司是国内排名前列的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金融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随着行业不断变化,FD公司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均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发展需求,公司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在此情况下本文提出应运金融科技手段以客户的视角去优化产品,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客户,充分发挥线上平台引流作用,结合线下体验的新方式;同时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采取多样化的风控措施,搭建有效的市场营销体系,从业务方式、获客能力、风控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营销实现销售。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企业管理和营销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为指导,分析国内外汽车金融现状,对FD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现状、所处的宏观环境、面临的竞争对手以及现行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基于市场细分情况,从汽车金融公司角度出发提出营销策略建议,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其可操作性,为同类型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提供可行的营销策略参考。
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策略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这是一篇关于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商业模式创新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利率市场化浪潮的进行、金融脱媒的愈演愈烈,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竞争愈加激烈,大批互联网公司以及金融科技企业进军金融市场,抢夺金融市场资源,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发展金融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如何发展金融科技成为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基于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策略的研究,首先对其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所涉及的金融创新理论、平台经济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长尾理论。通过对国内数家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路径、领域、模式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现状,并发现商业银行面临金融科技战略定位不明确、产品商业竞争力不强、综合型人才能力不足以及衍生出的新型金融风险等问题。本文选取中国建设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建设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历程、措施以及成效分析,对建设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做出评价。最后针对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策略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各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时要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自身系统管理,通过明确金融科技战略定位、强化科技赋能,提升产品应用商业竞争力、建立优化组织架构,加强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策制度设计,提升金融科技创新能力、防范新型金融风险等方式重塑核心竞争力,向更多客户传递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银行信息动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这是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科技,微服务,Spring Cloud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理念的推出,互联网行业正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引领着时代的进步,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着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互联网科技正加速重塑金融行业的版图,只有科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颠覆银行的商业模式。对于银行业来说,一场行业巨变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银行愈发地意识到要通过金融科技去实现领先市场的“客户体验”,从而构建起自身独有的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近年来经济格局快速变化导致的银行业务场景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端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单体式软件架构已经无法适应高并发、快响应、多迭代的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以银行信息动态系统为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银行信息动态系统,同时验证微服务架构在银行业务系统中的可行性及优势。本文对招商银行信息动态系统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需求分析,本系统分为系统管理员、内容管理员、行内用户和银行客户用户四种角色,各自拥有不同业务权限。在此基础上首先对信息动态系统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进而根据各功能模块中的具体功能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了五个业务微服务。系统包括用户登录、用户管理、角色权限管理、发送短信邮件功能、银行支付功能、菜单管理、论坛管理、合同管理、后台管理等多个模块。各功能模块最终由短信邮件微服务、银行支付微服务、信息动态管理微服务、论坛微服务、合同管理微服务五个微服务统一实现。同时,通过调研微服务架构相比于传统的单体式软件架构的优势,设计原则以及相关技术;采用了由Spring Cloud整合的包括Eureka、Gateway网关、Spring Cloud Config、Feign等组件,实现了微服务架构的服务注册发现中心、服务网关、服务配置管理、声明式调用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可复用的银行业务系统。本文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通过调用系统中各模块业务功能接口,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并使用JMeter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在功能上和性能上均满足用户需求,并验证了微服务架构在银行业务系统中的可行性,达到了预期目标。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源码码头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4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