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经济增长,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驱动机制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中逐渐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保证经济增长同时兼顾生态系统保护成为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协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表现。海南省具有优渥的生态环境,被赋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但长期以来,海南省丰富的生态资源与其经济增长水平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系统研究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问题,对海南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的直接研究成果不多,关于海南省的直接研究成果十分稀少,尤其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与机制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海南省除三沙市外的18个市县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1990年、2010年和2020年为观察年份,首先运用1990—2020年三期限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测度海南省各市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以GDP总量表征经济增长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观察年份海南省18个市县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然后在将海南省各市县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划分为6个等级的基础上,以Arc GIS10.7和Geo Da1.18为平台,运用可视化、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并以此归纳1990—2020年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的总体特征;接着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以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梳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影响因素,提出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机制假设;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因子探测器等方法,对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机制假设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990—2020年海南省经济持续增长,2010-2020年间经济增长速度快于1990—2010年,18个市县中三亚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白沙县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目前海口经济增长水平远超其他市县。1990—2020海南省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有所增长,供给服务价值和调节服务价值有所增加,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减少,文昌和乐东是海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主要贡献者,2020年海南省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4219.85亿元,其中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两项价值占比较高,乐东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8个市县中最高,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居于全省末位。1990—2020年海南省整体及14个市县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呈下降态势,白沙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下降最多;文昌、陵水、东方和三亚4个市县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有所增长,其中三亚增长最多。目前海南省市县间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差异较大,海口的耦合协调度最好,临高和陵水的耦合协调度最差。1990—2020年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的非均衡性先强化后相对固化。1990—2010年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的非均衡性增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间、沿海市县之间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的分异均加剧。2010—2020年海南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市县间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的分异格局均保持相对稳定。目前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极不均衡,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沿海—内陆分异很明显,沿海地区内部市县间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分异较明显,内陆地区已成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失调类型的集聚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本质上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空间分异的影响,根据生态经济理论、社会生态理论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等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自然条件、生态禀赋、城镇化水平、人口集聚水平、文化观念、城市建设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水平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的9个影响因素。自然禀赋驱动机制、社会文化驱动机制及经济发展驱动机制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的3个驱动机制。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受自然条件、生态禀赋、市场需求、文化观念、人口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建设水平与技术进步水平9个因素的共同影响,1990—2020年海南省市场需求、文化观念、人口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总体呈增强趋势,自然条件、生态禀赋、城市建设水平和技术进步水平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影响总体呈减弱趋势,目前海南省文化观念、市场需求水平、城市建设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集聚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的6个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生态禀赋、技术进步水平3个因素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相对较小。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空间分异是自然禀赋驱动机制、社会文化驱动机制以及经济发展驱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文化驱动机制是主要作用机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化驱动机制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驱动机制是重要作用机制;自然禀赋驱动机制是基础作用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禀赋驱动机制的驱动作用逐渐减弱。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统筹全省生态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管理体系;(2)统筹全省经济发展,优化经济发展模式;(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人口素质,强化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是:(1)设计了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机制分析方法,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机制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2)系统测度了海南省18个市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海南省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3)揭示了海南省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与机制,为经济增长与生态服务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
赣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熵权法,耦合协调度,赣州市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中国是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是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关键所在。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江西省赣州市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独特,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江西省赣州市紧跟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优化江西省赣州市乡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因此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其发展水平,对助力江西省赣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文献进行梳理,界定相关概念、奠定理论基础,从江西省赣州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根据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结合江西省赣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甄选出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构建江西省赣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借助熵权法进行赋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程度,综合评价江西省赣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2016-2021年期间,江西省赣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度较低,系统耦合系统度连续几年处于失调阶段,但整体上稳步增长,呈现出良好态势。依据评价结果,发现目前江西省赣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外部支撑建设不完善、产业链条短、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缺乏优质劳动力资源、相关产业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据此,提出完善各类要素支持政策并加强宣传培训;完善农业生产、农村电商、服务类旅游设施的建设;拓展农业内外部产业链;拓展农业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引进基层创业人才并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产业科技研发力度并健全科学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建议。
山东省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工业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工业化是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富强的必经之路,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涵之一。随着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值得被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工业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推进,而以山东省为例研究二者如何实现融合共建,对于保证生态环境友好发展,促进工业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实现“双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总结国内外与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相关的文献,了解目前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状态,并利用Cite Space软件呈现出与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明确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然后界定相关理论概念,分析工业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互动发展的耦合机理。其次,通过分析山东省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的发展现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其权重,利用加权TOPSIS法测算山东省17个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2008-2018年各地级市两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利用Arc Gis软件可视化,绘制出2008年、2011年、2014年与2018年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演变状况。再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衡量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用Open Geoda软件绘制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散点图和LISA聚集地图,分析工业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从加速工业结构升级,增强工业发展质量;强化环保意识,增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完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绿色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山东省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工业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工业化是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富强的必经之路,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涵之一。随着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值得被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工业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推进,而以山东省为例研究二者如何实现融合共建,对于保证生态环境友好发展,促进工业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实现“双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总结国内外与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相关的文献,了解目前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状态,并利用Cite Space软件呈现出与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明确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然后界定相关理论概念,分析工业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互动发展的耦合机理。其次,通过分析山东省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的发展现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其权重,利用加权TOPSIS法测算山东省17个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2008-2018年各地级市两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利用Arc Gis软件可视化,绘制出2008年、2011年、2014年与2018年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演变状况。再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衡量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用Open Geoda软件绘制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散点图和LISA聚集地图,分析工业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从加速工业结构升级,增强工业发展质量;强化环保意识,增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完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绿色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安徽省城乡融合水平与用地效率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城乡融合水平,城乡用地效率,耦合协调度,土地优化配置,安徽省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协调处理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推手。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高效流动使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运用熵值法和DEA-BCC模型测算了安徽省城乡发展水平与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并用Arc GIS10.2软件分别作图分析两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城乡融合与城乡用地效率的协调发展程度,结合安徽省内自然分区和协调发展等级提出了不同土地优化利用策略,以提升城乡用地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安徽省城乡融合水平在时序上呈上升态势,城乡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生态环境融合及空间融合四大分系统对城乡发展的贡献水平依次下降,究其原因:城乡经济融合上升深受经济发展基础和政府主导的城乡关系变革的影响较深;城乡社会融合的提升受户籍制度改革及城乡服务均等化的影响较大;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主要动力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则深受电商等新型类经营发展模式的带动。空间上安徽省各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都有所提升,且相邻周边城市发展差异缩小。(2)安徽省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性明显,综合效率水平向纵深方向发展,且技术效率深刻影响城乡用地综合效率水平。城市用地效率10年来处于波动状态,轻微上升,需着力提高技术效率的投入;乡村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需进一步优化土地投入产出配置,释放乡村土地利用活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上由南高北低向省域内均衡发展的格局,乡村土地利用效率空间上呈中部高、南北两端相对较低的格局,且城市与乡村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向高效率用地水平集聚。(3)城乡融合与城乡用地效率的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两系统的协调等级由勉强和初级协调为主发展至中期初级协调,最后达中级协调为主。结合两系统协调水平区域间差异明显分区提出城乡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即“合芜马”应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皖北地区应以规模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提升用地效率;皖中部分城市在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继续吸收高值区的辐射作用;皖南地区应坚持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设向导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5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