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研究背景和意义示例,教你写计算机针灸论文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针灸的6篇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如果你的论文涉及到针灸等主题,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基于现代医案的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针灸,中风,偏瘫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针灸的6篇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如果你的论文涉及到针灸等主题,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基于现代医案的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针灸,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并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高频穴位、经络选穴规律、配伍规律、组方原则,以期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1.医案收集:以翻阅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以及查阅读秀数据库图书为主,包括综合性医著、医话、医案等,以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收集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医案,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效医案。2.医案拆分:将医案病因、症状、舌象、脉象、治法、穴位等进行手动拆分。3.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以针灸处方表作为主表,以腧穴表作为子表。针灸处方表囊括医案出处、医家、年份、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因、症状、中医证型、舌象、脉象、治法、主穴等诸多信息。并对数据库中的腧穴进行规范化处理。4.数据挖掘:频数分析在Excel中完成,腧穴的复杂网络图与关联规则分析在spss modeler 18.0中完成,腧穴的聚类分析在spass25中完成,采用Cytoscape软件对共现网络图进行升级美化。以图表形式将数据统计结果列出,对所得结果作深入分析探讨,进一步总结出其中的选穴配伍规律。结果:1.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数据库中共纳入480条针灸处方,主要涉及60余本医籍和78位医家。患者以50-59岁男性居多。2.频数统计结果:腧穴使用总个数为246个,总使用频次达5492次。经过统计,曲池(260)、合谷(249)、风池(242)、三阴交(235)、足三里(225)、内关(214)、阳陵泉(207)、肩髃(194)、太冲(156)、水沟(153)、极泉(135)、尺泽(134)、委中(134)、环跳(132)、百会(131)、完骨(126)、外关(114)、天柱(106)、手三里(91)、悬钟(87),这20个穴位的频率总和超过60.5%,为本研究中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高频穴位。所选穴位以阳经为主,多为手足阳明经腧穴,从选穴频次上看以足少阳胆经腧穴最多,从选穴个数上看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最多;腧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上肢部与下肢部腧穴的选用频次相当;特定穴的使用分布广泛,以交会穴、五腧穴、下合穴频数居于前三位,更为常用。3.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腧穴配伍频次最高的前三组分别是:合谷-曲池、内关-三阴交、曲池-阳陵泉;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大于30%,置信度大于80%的腧穴配对包括:三阴交与内关;曲池与阳陵泉;曲池与肩髃;合谷与阳陵泉、曲池;内关与风池、三阴交;曲池与阳陵泉、合谷;内关与水沟;三阴交与水沟;曲池与足三里、合谷。经络配伍频次最高前3位分别是“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4.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5个高频腧穴分为4个聚类群:第一组为极泉、尺泽、委中、水沟、完骨、天柱、三阴交、内关、风池;第二组为太冲、太溪、丰隆;第三组为百会、风府;第四组为外关、合谷、手三里、肩髃、曲池、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廉泉。结论:1.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应用频次最多的三个穴位分别为曲池、合谷、风池,其次是三阴交、足三里。2.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从腧穴归经角度包括阳经为主,重视督脉、经穴为主、循经取穴;从腧穴部位角度为局部取穴,以下肢部、上肢部选穴频次居多;从特定穴角度为以交会穴、五腧穴使用居多,五腧穴中又以合穴使用最多。3.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穴位配伍主要包括循经配穴、上下配穴及同名经配穴。4.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经络配伍主要包括阳经与阳经配伍、奇经与阳经配伍、同名经配伍5.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组方原则主要包括醒脑开窍法、化痰祛瘀法、通督醒神法以及传统体针法。

基于真实世界探索针灸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针灸,中风病,真实世界研究,生存质量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探索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及不同残障程度的针灸效应规律,为针灸改善中风患者残障程度及生存质量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真实世界研究中观察性病例注册登记研究的设计方法,构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为2021年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赤峰市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家医院的683例中风住院患者。本研究数据借助于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平台(https://ncrcacu-crdm.tjtcm.cn:88),依据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特点,建立了针灸干预中风患者生存质量的数据元,其主要包含中风患者的个人信息、暴露因素信息以及生存质量评价或结局信息。通过采集中风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信息、针灸治疗方案及治疗记录、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分(EQ-5D-5L、EQ-VAS)、不良反应等信息,建立符合本研究的数据集。探索针灸对中风患者残障程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以及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而从残障程度和生存质量两个角度,分析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及不同残障程度的针灸干预中风病效应规律。本研究建立了临床研究质量保证体系,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临床医师进行信息采集并录入EDC系统,由专人负责收纳、整理、监管临床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来源可溯性。本研究借助SPSS Statistic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层分析、组间比较等统计方法对本研究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针灸干预中风病的效应规律。研究结果:人口学特征及疾病特征:纳入分析的683例中风患者,年龄65.17±10.535岁;男性患者占65.6%;退休患者占61.6%;有配偶的患者占91.7%;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患者占47.1%。患者病程为13(4,26)天,在30天以内的患者占80.0%。绝大部分(90.6%)为脑梗死患者,且多为首发(87.6%);患有合并症的占94.6%,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占81.7%;有吸烟史的患者占26.6%,有饮酒史的患者占27.2%,有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占11.3%。患者整体健康效用值为0.432(0.094,0.783),中风影响患者行动能力、自我照护、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5个方面的生存质量,每个维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行动能力0.158(0.066,0.354)、自我照护能力0.116(0.048,0.253)、日常活动0.107(0.045,0.233)、疼痛不适0.058(0,0.138)、焦虑抑郁0.049(0,0.118)。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疗效评价:针灸治疗后,患者的残障程度得到改善(Z=14.235,P<0.001),患者整体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Z=16.519,P<0.001),患者心目中的自身健康状态得到恢复(Z=19.484,P<0.001)。针灸可以从行动能力、自我照护、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5个方面综合改善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P<0.01)。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残障程度、针灸介入时机、针灸次数、卒中类型与中风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关系(ρ>0.1),其中卒中类型与预后的关系达到中等程度(ρ>0.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针灸介入急性期(病程<14天)的患者相比于针灸介入于恢复期(病程≥14天)的患者,预后更好(OR=2.233,95%CI:[1.386,3.599],P<0.01),中度残障程度的患者相比于重度残障程度的患者,预后更好(OR=0.04,95%CI:[0.024,0.064],P<0.01)。分层分组结果:轻度残障、中度残障、重度残障患者三组之间性别、年龄、婚况、文化程度、职业、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等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针灸介入急性期(病程<14天)与针灸介入恢复期(病程≥14天)之间性别、年龄、婚况、文化程度、中风复发情况、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针灸干预不同残障程度的中风患者的效应规律:通过残障程度(m RS)和欧洲五维生存质量(EQ-5D-5L)视角,不同残障程度患者的针灸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中度残障患者的疗效优于重度残障患者(P<0.05),重度残障患者的疗效要优于轻度残障患者(P<0.001)。通过患者心中整体生存质量视角(EQ-VAS),不同残障程度患者的针灸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014,P=0.366>0.05)。不同介入时机针灸干预中风患者的效应规律:通过残障程度(m RS)视角,针灸介入于急性期与恢复期之间的针灸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900,P<0.01)。通过生存质量(EQ-5D-5L,EQ-VAS)视角,针灸介入于急性期与恢复期的针灸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罹患中风可全方面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其中在行动能力、自我照护、日常活动方面影响较大。针灸整体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残障程度。饮酒、残障程度、针灸介入时机、卒中类型及针灸次数与患者预后相关。在针灸的干预下,中、重度残障患者较轻度残障患者在残障评分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方面疗效较好。针灸介入于急性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残障程度和生存质量。

基于虚拟现实的针灸学习实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现实,针灸,质点弹簧模型,层次包围盒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虚拟现实技术与医学领域的结合是当前的热点研究。中医针灸治疗对行针操作技巧有很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学手段和环境难以满足针灸学习和实践的需求。针灸教学和虚拟现实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针灸的效率和针灸实践的技术水平。为了实现虚拟针灸过程中的皮肤形变动态模拟,本文从皮肤形变模型和皮肤软组织的碰撞检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了实现皮肤形变的逼真视觉效果,对质点弹簧模型结构进行改进。本文研究提出了缩放网格结构,应用于质点弹簧模型的面模型的构建。该结构以质点弹簧模型的拓扑结构进行缩放,能够为质点弹簧模型增加空间层次结构特性,从而提升模型受力形变的抗塌陷能力,加快模型形变复原的速度,更适合模拟皮肤软组织的形变过程。其次,为了检测针灸针与皮肤软组织的实时碰撞,设计了基于层次包围盒的碰撞检测流程。本文将碰撞检测流程划分为初步检测阶段和详细检测阶段。在初步检测阶段中,通过构造皮肤软组织的轴对齐层次包围盒树,实现层次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从而缩小碰撞检测范围。在详细检测阶段中,通过对模型的基本图元进行相交测试定位模型发生碰撞的基本图元,并使用插点法对图元中碰撞点的寻址,从而完成了对碰撞点受力点的定位检测。最后,在上述算法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具有针灸皮肤形变动态模拟功能的针灸学习实践系统,从而帮助针灸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和选穴规律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动脉粥样硬化,针灸,CiteSpace,数据挖掘,选穴规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探索发现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热点话题和发展情况,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软件探析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选穴规律。材料与方法:本文检索自建库到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以下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Standards Database,WFS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CSTJ)三个数据库中,收录的所有关于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运用Python软件将获得的文献统一格式并绘制发文量拟合曲线图,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和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在上述文献中筛选临床试验类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腧穴数据库。统计数据库中腧穴的使用频率、特定穴位及归经的使用情况,并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绘制关联网络图,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绘制聚类树状图。结果:1.CiteSpace可视化结果:本次纳入文献总计328篇,本研究方向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文献作者所属机构190所,发文量以湖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为首研究学者为412位,以岳曾辉、哈略和常小荣等为代表;关键词为148个,其中频次大于4的高频关键词为10个,频次最高的为电针和针刺;关键词聚类形成10个聚类标签,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的选择、生物学机制和合并病症的治疗。2.选穴规律结果:本文纳入82篇临床研究类文献,其中包含了82条针灸处方,共涉及92个腧穴。腧穴的总使用频次为410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内关、百会、丰隆等;涉及14条经脉,足阳明胃经使用频次最高,达90次,占22.00%,督脉次之,达60次,占14.67%;五输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五输穴中合穴使用频次最高,达68次,占21.12%。置信度最高的穴对为足三里-曲池、足三里-风池-丰隆。结论:1.针灸治疗AS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2.机构及作者共现交流方面,核心机构为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机构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局限于本地域,跨地域合作较少。3.基于CiteSpace,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方法为电针、针刺、隔药饼灸和艾灸等,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机制及合并病症的治疗。4.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取穴以局部取穴、辨证取穴,经脉选择以胃经、督脉和胆经为主;特定穴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为五输穴,其中用频次最高的为合穴;核心穴对有足三里-曲池、足三里-风池-丰隆。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网状Meta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网状Meta,针灸,有效率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评价不同针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不同针灸疗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应用中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事先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4大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Sino Med)、万方数据库(Wan 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关于不同针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2003年1月到2022年12月近20年发表的文章。根据事先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于纳入文献报告的有效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AS疼痛评分等,使用Stata17.0软件进行传统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24篇文献,共涉及了1939名患者,包含了15种治疗措施,纳入的所有文献均报告了治疗的有效率,有3篇报告了VAS评分情况,有6篇详细报告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穴位注射VS针刺、针刀+温针灸VS针刀、火针VS针刺、针刀VS电针、针刀VS温针灸、针刺VS西药、火针VS西药、温针灸VS针刺,总共8组具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VS刺血,浮针VS电针,针刀VS西药,有3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内热针VS温针灸、针刀+穴位注射VS温针灸、针刀+穴位注射VS西药,有3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针灸联合疗法优于单一针灸疗法,针灸类疗法优于西药,在有效率结果排序方面,针刀+温针灸>针刀>浮针+电针>电针+腹针>电针+穴位注射>火针+电针>火针+刺血>针刺+火针>针刺+穴位注射>温针灸>火针>浮针>电针>针刺>西药,得出针刀+温针灸疗效最佳。纳入的文献中有3篇报道了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针刺操作引起皮下出血、血肿,经热敷后无水肿或肿块,其次是头晕症状,经喝水休息后基本上都能得到缓解。对最优治疗方案研究发现:选穴以风池、两侧颈夹脊、天柱穴等穴位为主,针刀每周1次为1个疗程,温针灸每周5次为一个疗程,针刀和温针灸连续治疗三个疗程。结论:1.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从整体上看,针灸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的针灸疗法、优于西药治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最高的是针刀+温针灸。2.针灸疗法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少。3.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最好,选穴以风池、两侧颈夹脊、天柱穴等穴位为主,针刀每周1次为1个疗程,温针灸每周5次为一个疗程,针刀和温针灸连续治疗三个疗程。4.受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未来需要设计更加严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改善、完善循证医学证据。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和选穴规律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动脉粥样硬化,针灸,CiteSpace,数据挖掘,选穴规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探索发现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热点话题和发展情况,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软件探析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选穴规律。材料与方法:本文检索自建库到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以下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Standards Database,WFS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CSTJ)三个数据库中,收录的所有关于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运用Python软件将获得的文献统一格式并绘制发文量拟合曲线图,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和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在上述文献中筛选临床试验类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腧穴数据库。统计数据库中腧穴的使用频率、特定穴位及归经的使用情况,并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绘制关联网络图,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绘制聚类树状图。结果:1.CiteSpace可视化结果:本次纳入文献总计328篇,本研究方向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文献作者所属机构190所,发文量以湖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为首研究学者为412位,以岳曾辉、哈略和常小荣等为代表;关键词为148个,其中频次大于4的高频关键词为10个,频次最高的为电针和针刺;关键词聚类形成10个聚类标签,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的选择、生物学机制和合并病症的治疗。2.选穴规律结果:本文纳入82篇临床研究类文献,其中包含了82条针灸处方,共涉及92个腧穴。腧穴的总使用频次为410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内关、百会、丰隆等;涉及14条经脉,足阳明胃经使用频次最高,达90次,占22.00%,督脉次之,达60次,占14.67%;五输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五输穴中合穴使用频次最高,达68次,占21.12%。置信度最高的穴对为足三里-曲池、足三里-风池-丰隆。结论:1.针灸治疗AS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2.机构及作者共现交流方面,核心机构为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机构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局限于本地域,跨地域合作较少。3.基于CiteSpace,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方法为电针、针刺、隔药饼灸和艾灸等,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机制及合并病症的治疗。4.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取穴以局部取穴、辨证取穴,经脉选择以胃经、督脉和胆经为主;特定穴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为五输穴,其中用频次最高的为合穴;核心穴对有足三里-曲池、足三里-风池-丰隆。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设客栈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5456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