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这是一篇关于空冷,气象,相关分析,设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工业用水的短缺,已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问题。淡水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被重视,随着工业用水耗量的增长,导致一些地方的水位下降到危险程度。富煤缺水地区开发能源,采用空冷技术建设火力发电厂,既可节省当地水资源,又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空冷作为电厂的一种冷却方式,是电厂实现节约用水的一种重要途径。建立一个空冷气象参数系统对提高空冷气象参数确定的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增强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针对我院(电力设计院)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程序和数据库开发适合我院的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实现空冷气象参数设计的程序化。 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其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合理的提出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结果,该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把设计过程中可实现标准化的设计过程由传统的手工计算转化为软件计算,达到了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设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以空冷气象参数统计分析方法为依据,结合软件工程相关知识,设计开发了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系统主要采用C/S架构,基于Visual Basic语言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进行开发。本系统以气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首先从基础数据中选择出所需数据,然后通过气象参数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最终分析结果并以表格或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 本文以鲁能准东发电厂工程为例,来验证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的可行性。首先描述了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工程区概况、工程所在的气象观测站及资料情况;然后相关分析计算分析了厂址与气象站风、温的相关关系,包括观测期风向、风速、气温的相关性和累年、典型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将气象站的风、温转化到厂址处的风温,从而为冷空气象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数据采集及建库、数据处理及有效性检验、数据转换、相关分析计算、累积频率计算、风玫瑰图的绘制,完成厂址空冷气象参数的系统设计成果,经工程实例检验,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高了空冷分析的工作效率,可用于今后的空冷气象参数分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基于卫星产品的重点海域云环境参数气候特征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云,ISCCP/CloudSat,水平特征,垂直特征,相关分析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卫星资料逐步成为有效弥补常规云观测匮乏的主要手段,不仅已越来越多地在云特征研究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特定地区的云分布演变客观定量化研究以及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可行。本文利用1999-2009年的ISCCP-D2月平均卫星资料,及2008—2010年的高垂直分辨率的CloudSat 2B-GEOPROF、2B-GEOPROF-LIDAR、 2B-CLDCLASS-LIDAR数据产品资料,对各类云型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垂直结构参数(云高、云厚、云层数等)在我国近海海域的分布情况作了系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层积云为例分析了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特征分布,并对CloudSat卫星的实际应用作了初步探讨。得到以下结论:基于ISCCP和CloudSat两种卫星观测所得出的相对多云云量中心与少云中心基本一致。东海海域低云云量高值区边缘沿海岸线分布,春、秋、冬季低云和中云在总云中占主体,夏季高云是总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系统中云层数目的增加,云层间距逐渐缩小,深对流云和雨层云几乎整个云层都有分布,而其它云类型主要分布在特定高度上。南海夏季高云量占到总云量的一半左右,1—4月份低云在总云中占主体,4—12月份高云特别是卷云远高于中、低云,是总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3月份起至次年2月份,总云云量垂直梯度在南海海域上空呈∞型,对称中心出现在8月份,这与卷云、高层云和高积云在高空随月份的垂直变化有关。尽管两海域各季节占主导地位的云类型不同,但总云量的全年平均基本相当。东海和南海两海域层积云与水汽通量散度、海表面温度均呈负相关,说明低层水汽的汇聚和较小的海表面温度有利于层积云的发展。无云概率因观测的视角和高度而存在很大差异,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沿垂直轴线对称的不同视角方向具有一致的无云概率分布。
吉林省连阴雨天气的分析与预报
这是一篇关于连阴雨特征,连阴雨预报,方差分布,极值变化趋势,天气分析,相关分析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本文利用1964-2012年吉林省47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总云量、日降水量的实况资料,美国NCEP\NCAR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资料,结合日数、降水量、云量特征给出了吉林省连阴雨新的定义方法,并与1984年的定义方法做了比较,新定义不仅日数增加至5天,而且多了云量的参考内容,并且降水量以日降水量为参考而不是参考多年同期值,这样定义更加客观直接,与目前的流行定义方法相近。本文按照新的连阴雨定义方法统计了吉林省连阴雨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各站1964-2012年连阴雨4-10月的日数和发生次数年、季、月空间分布和方程分布情况,吉林省逐年连阴雨过程的过程日数、过程次数、过程站次、过程日降水量、过程单站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本文又分析了连阴雨日数与海温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典型多连阴雨年份与典型少连阴雨年份的500hPa环流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天气形势下连阴雨个例,最后分析了连阴雨与74项环流指数的相关性,又利用相关因子对连阴雨做了长期预报,对年过程日数、年过程日降水量、年过程站次做了多元回归方程,并对预报方程进行了检验。分析出:吉林省的东南部是连阴雨的多发地,夏季尤其是7月份是连阴雨的多发期,通过对逐年最大日数和最大次数发生的探讨揭示了春季和4-7月份最大连阴雨有增强增多的趋势。通过探讨连阴雨日数和次数年、季、月的方差分布指出了波动变化情况,平均日数和平均次数较大的地区方差相对较大,最大方差不一定会出现在平均日数或平均次数的最大值中心,总的来看次数较日数波动变化小而相对稳定,秋季发生连阴雨的日数和次数最少并最稳定,夏季尤其是7、8月份的方差是最大的最不稳定的。另外本文选取了三个个例进行了连阴雨的天气学分析,分析了每次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的环流演变特征以及与降水的关系,及850hPa温度场变化及与系统生消和大降水的发生的关系。
新疆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的敏感性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新疆地区,植被覆盖度,NDVI,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区域内植被数量稀少,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荒漠化导致了土地面积锐减、流动沙丘不断增加,土地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2002-2015年为研究时段,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年、季、月为研究尺度,利用52个气象站点数据、MODIS NDVI产品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野外观测资料等,采用均值法、MVC最大值合成法、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法,揭示了植被覆盖变化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采取逐步综合的方法模拟降水量、气温的空间分布信息,剖析其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从时空相关性的角度,运用空间计量分析和模型分析植被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解释新疆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规律为NDVI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与该区降水量分布相同;其中,裸土区的分布面积最大,稀疏植被区、较少植被区、适中植被区、茂密植被区、很密植被区面积依次减少;月尺度变化上,NDVI变化率4-6月>2-4月>6-8月;季节变化上,春、夏、秋季平均NDVI的线性趋势均为正值,春季平均NDVI最低,其次为秋季,夏季植被覆盖度最大;年际变化上,2002-2015年间,NDVI总体为上升趋势,2005-2009年间NDVI明显下降,2009年NDVI达到最低。(2)新疆年最大NDVI 14年间的变化趋势上,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均有增长的趋势,NDVI趋势率在-0.077-0.076之间,趋势不变的范围(-0.01
济南市PM10浓度对边界层气象要素场的响应
这是一篇关于PM10污染,相关分析,气象条件,济南市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PM10作为我国大部分城市首要的污染物,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颗粒物排放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PM10浓度却有明显的时间变化。主要是由于大气边界层气象条件的时间变化导致。 本文以济南市2001年6月至2003年5月各监测点逐日PM10浓度监测值以及同期的逐日气象要素观测值为基础,分析济南市PM10对边界层气象要素场的响应。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推断出不同季节易出现高浓度污染天气时各气象要素的取值范围: 春季:气压>990hpa;日平均气温在0.1~10℃;日照时数在5~10h;总云量≤5;相对湿度≤50%;风速在2.1~4m/s或风速>5m/s。 夏季:各气象要素在以下范围内时,出现污染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气压在980~990hpa;日平均气温在20~30℃;日照时数>5h或为0;总云量在3.1~8;相对湿度≤50%;风速在2.1~4m/s。 秋季:各气象要素在以下范围内时,出现污染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气压在990~1010hpa;日平均气温在0.1~10℃;日照时数≤5h;总云量在≤5;相对湿度≤50%;风速在≤1m/s。 冬季:各气象要素在以下范围内时,出现污染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气压在990~1000hpa;日照时数≤10h;总云量≤3;相对湿度>50%;风速在≤2m/s。 (2)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个气象要素对PM10浓度的影响,由相关系数检验法得到的结论是:不同季节与PM10浓度显著性相关的气象因子不同,春季主要是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夏季主要是气温和相对湿度;秋季主要是气温、风速、最坏能见度和日照时数;冬季主要是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最坏能见度和日照时数。 (3)本文归纳出易出现污染的天气形势类型有三大类:高压类、低压类、均压类。在此基础上又具体分为:高压底部型、冷锋前部型、高压边缘型、蒙古低压前部型、倒槽型均、压场型等六种类型。
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这是一篇关于空冷,气象,相关分析,设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工业用水的短缺,已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问题。淡水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被重视,随着工业用水耗量的增长,导致一些地方的水位下降到危险程度。富煤缺水地区开发能源,采用空冷技术建设火力发电厂,既可节省当地水资源,又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空冷作为电厂的一种冷却方式,是电厂实现节约用水的一种重要途径。建立一个空冷气象参数系统对提高空冷气象参数确定的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增强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针对我院(电力设计院)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程序和数据库开发适合我院的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实现空冷气象参数设计的程序化。 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其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合理的提出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结果,该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把设计过程中可实现标准化的设计过程由传统的手工计算转化为软件计算,达到了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设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以空冷气象参数统计分析方法为依据,结合软件工程相关知识,设计开发了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系统主要采用C/S架构,基于Visual Basic语言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进行开发。本系统以气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首先从基础数据中选择出所需数据,然后通过气象参数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最终分析结果并以表格或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 本文以鲁能准东发电厂工程为例,来验证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的可行性。首先描述了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工程区概况、工程所在的气象观测站及资料情况;然后相关分析计算分析了厂址与气象站风、温的相关关系,包括观测期风向、风速、气温的相关性和累年、典型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将气象站的风、温转化到厂址处的风温,从而为冷空气象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数据采集及建库、数据处理及有效性检验、数据转换、相关分析计算、累积频率计算、风玫瑰图的绘制,完成厂址空冷气象参数的系统设计成果,经工程实例检验,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高了空冷分析的工作效率,可用于今后的空冷气象参数分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吉林省连阴雨天气的分析与预报
这是一篇关于连阴雨特征,连阴雨预报,方差分布,极值变化趋势,天气分析,相关分析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本文利用1964-2012年吉林省47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总云量、日降水量的实况资料,美国NCEP\NCAR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资料,结合日数、降水量、云量特征给出了吉林省连阴雨新的定义方法,并与1984年的定义方法做了比较,新定义不仅日数增加至5天,而且多了云量的参考内容,并且降水量以日降水量为参考而不是参考多年同期值,这样定义更加客观直接,与目前的流行定义方法相近。本文按照新的连阴雨定义方法统计了吉林省连阴雨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各站1964-2012年连阴雨4-10月的日数和发生次数年、季、月空间分布和方程分布情况,吉林省逐年连阴雨过程的过程日数、过程次数、过程站次、过程日降水量、过程单站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本文又分析了连阴雨日数与海温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典型多连阴雨年份与典型少连阴雨年份的500hPa环流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天气形势下连阴雨个例,最后分析了连阴雨与74项环流指数的相关性,又利用相关因子对连阴雨做了长期预报,对年过程日数、年过程日降水量、年过程站次做了多元回归方程,并对预报方程进行了检验。分析出:吉林省的东南部是连阴雨的多发地,夏季尤其是7月份是连阴雨的多发期,通过对逐年最大日数和最大次数发生的探讨揭示了春季和4-7月份最大连阴雨有增强增多的趋势。通过探讨连阴雨日数和次数年、季、月的方差分布指出了波动变化情况,平均日数和平均次数较大的地区方差相对较大,最大方差不一定会出现在平均日数或平均次数的最大值中心,总的来看次数较日数波动变化小而相对稳定,秋季发生连阴雨的日数和次数最少并最稳定,夏季尤其是7、8月份的方差是最大的最不稳定的。另外本文选取了三个个例进行了连阴雨的天气学分析,分析了每次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的环流演变特征以及与降水的关系,及850hPa温度场变化及与系统生消和大降水的发生的关系。
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分布规律及潜在源区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规律,轨迹聚类,武汉市,相关分析,潜在源区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气溶胶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空气中的细小颗粒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同时它直接或间接对大气降水、空气中的化学反应、以及区域气候、全球变暖产生影响,因此在大气化学、云和降水物理学、气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而黑碳气溶胶(BC)作为大气气溶胶中重要的物质组成,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对降水、气候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由于它在大气中的独特性质,因此成为大气科学研究领域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对城市黑碳气溶胶的研究,能够了解浓度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帮助分析武汉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明确黑碳气溶胶的来源,输送路径、特点,同时对地球辐射平衡、局部气候和空气环境质量变化以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武汉市区10个采样点,利用AE-51型黑碳仪采集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的黑碳气溶胶浓度数据,并搜集同期气象资料和污染物数据,运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和HYSPLIT-4轨迹模型,进行时空分析、建模分析、轨迹模拟以及来源分析,以全面了解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征,讨论与主要污染物的同源性,总结它的主要来源、输送特点和方式,并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2015年7月~2016年6月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日均值为(3911±2095)ng.m-3,范围在 1135~10742ng.m-3,81%分布在 2000~6000 ng·m-3区间;武汉市一年中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月均值具有明显规律,呈单峰状分布,对各月黑碳平均质量浓度进行排序,大小关系依次为:1月>12月>2月>10月>3月>5月>11月>4月>9月>8月>6月>7月,其中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在1月份最高,为(7403±2462)ng.m-3,7月最低,为(2354±768)ng·m-3;季节分布上,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在夏季,而秋季和春季位于两者之间。同时与国内外城市相比,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本底浓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黑碳与PM2.5、PM10、CO、S02、N02呈正相关,与03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863、0.657、0.647、0.518、0.466、-0.366,与 PM2.5、PM10、CO、SO2 等污染物较高的相关性说明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主要来源是燃料燃烧源和以汽车尾气排放为代表的流动源;同时对黑碳和PM2.5、PM10、CO进行单个建模分析,发现采用三次曲线函数能够较好模拟黑碳与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即拟合度最好;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建立黑碳与 PM2.5、PM10、SO2 的回归方程:Y=1493.322+43.623X1-24.505X2+40.12X3。(3)在0.01的水平上,黑碳与温度、能见度、气压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6、-0.529、0.523。黑碳与温度、能见度、风速线性回归方程为:Y=7744.17-143.87X1-330.38X2+546.613X3。当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时,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形成降水,对黑碳的湿沉降作用增大,导致空气中的黑碳质量浓度较低。(4)武汉市典型黑碳污染事件主要受来自北方空气气团轨迹的影响,经过河南省、河北省等地区,污染物在其控制下易被输送至武汉市;轨迹聚类和浓度计算结果表明冬季轨迹上黑碳平均质量浓度在一年中最高,夏季最低,并且在春秋季受周边源的影响较大,而冬季和夏季污染源主要来自本地。PSCF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PSCF值高于0.6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西部交界处、河南省中部以及安徽省等地,即这些区域是武汉市黑碳气溶胶的潜在源区。针对武汉市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规律、污染特征以及来源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相应大气环境治理建议:实施区域与本地污染分区管理制度,加强中部地区联防联控协作;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加强PM10、CO、SO2等污染物监测能力,完善配套治理措施;深入贯彻落实武汉蓝天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大气督查和重点行业排污调查工作,落实各项大气治理举措;严格控制市区人口数量,积极开展各类环保教育活动,降低或减少人为活动导致的黑碳排放。
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分布规律及潜在源区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规律,轨迹聚类,武汉市,相关分析,潜在源区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气溶胶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空气中的细小颗粒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同时它直接或间接对大气降水、空气中的化学反应、以及区域气候、全球变暖产生影响,因此在大气化学、云和降水物理学、气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而黑碳气溶胶(BC)作为大气气溶胶中重要的物质组成,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对降水、气候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由于它在大气中的独特性质,因此成为大气科学研究领域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对城市黑碳气溶胶的研究,能够了解浓度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帮助分析武汉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明确黑碳气溶胶的来源,输送路径、特点,同时对地球辐射平衡、局部气候和空气环境质量变化以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武汉市区10个采样点,利用AE-51型黑碳仪采集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的黑碳气溶胶浓度数据,并搜集同期气象资料和污染物数据,运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和HYSPLIT-4轨迹模型,进行时空分析、建模分析、轨迹模拟以及来源分析,以全面了解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征,讨论与主要污染物的同源性,总结它的主要来源、输送特点和方式,并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2015年7月~2016年6月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日均值为(3911±2095)ng.m-3,范围在 1135~10742ng.m-3,81%分布在 2000~6000 ng·m-3区间;武汉市一年中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月均值具有明显规律,呈单峰状分布,对各月黑碳平均质量浓度进行排序,大小关系依次为:1月>12月>2月>10月>3月>5月>11月>4月>9月>8月>6月>7月,其中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在1月份最高,为(7403±2462)ng.m-3,7月最低,为(2354±768)ng·m-3;季节分布上,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在夏季,而秋季和春季位于两者之间。同时与国内外城市相比,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本底浓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黑碳与PM2.5、PM10、CO、S02、N02呈正相关,与03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863、0.657、0.647、0.518、0.466、-0.366,与 PM2.5、PM10、CO、SO2 等污染物较高的相关性说明武汉市区黑碳气溶胶主要来源是燃料燃烧源和以汽车尾气排放为代表的流动源;同时对黑碳和PM2.5、PM10、CO进行单个建模分析,发现采用三次曲线函数能够较好模拟黑碳与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即拟合度最好;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建立黑碳与 PM2.5、PM10、SO2 的回归方程:Y=1493.322+43.623X1-24.505X2+40.12X3。(3)在0.01的水平上,黑碳与温度、能见度、气压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6、-0.529、0.523。黑碳与温度、能见度、风速线性回归方程为:Y=7744.17-143.87X1-330.38X2+546.613X3。当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时,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形成降水,对黑碳的湿沉降作用增大,导致空气中的黑碳质量浓度较低。(4)武汉市典型黑碳污染事件主要受来自北方空气气团轨迹的影响,经过河南省、河北省等地区,污染物在其控制下易被输送至武汉市;轨迹聚类和浓度计算结果表明冬季轨迹上黑碳平均质量浓度在一年中最高,夏季最低,并且在春秋季受周边源的影响较大,而冬季和夏季污染源主要来自本地。PSCF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PSCF值高于0.6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西部交界处、河南省中部以及安徽省等地,即这些区域是武汉市黑碳气溶胶的潜在源区。针对武汉市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规律、污染特征以及来源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相应大气环境治理建议:实施区域与本地污染分区管理制度,加强中部地区联防联控协作;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加强PM10、CO、SO2等污染物监测能力,完善配套治理措施;深入贯彻落实武汉蓝天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大气督查和重点行业排污调查工作,落实各项大气治理举措;严格控制市区人口数量,积极开展各类环保教育活动,降低或减少人为活动导致的黑碳排放。
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这是一篇关于空冷,气象,相关分析,设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工业用水的短缺,已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问题。淡水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被重视,随着工业用水耗量的增长,导致一些地方的水位下降到危险程度。富煤缺水地区开发能源,采用空冷技术建设火力发电厂,既可节省当地水资源,又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空冷作为电厂的一种冷却方式,是电厂实现节约用水的一种重要途径。建立一个空冷气象参数系统对提高空冷气象参数确定的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增强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针对我院(电力设计院)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程序和数据库开发适合我院的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实现空冷气象参数设计的程序化。 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其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合理的提出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结果,该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把设计过程中可实现标准化的设计过程由传统的手工计算转化为软件计算,达到了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设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以空冷气象参数统计分析方法为依据,结合软件工程相关知识,设计开发了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系统主要采用C/S架构,基于Visual Basic语言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进行开发。本系统以气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首先从基础数据中选择出所需数据,然后通过气象参数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最终分析结果并以表格或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 本文以鲁能准东发电厂工程为例,来验证空冷气象参数分析系统的可行性。首先描述了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工程区概况、工程所在的气象观测站及资料情况;然后相关分析计算分析了厂址与气象站风、温的相关关系,包括观测期风向、风速、气温的相关性和累年、典型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将气象站的风、温转化到厂址处的风温,从而为冷空气象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数据采集及建库、数据处理及有效性检验、数据转换、相关分析计算、累积频率计算、风玫瑰图的绘制,完成厂址空冷气象参数的系统设计成果,经工程实例检验,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高了空冷分析的工作效率,可用于今后的空冷气象参数分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业设计驿站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5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