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胰岛素瘤,超声检查,超声造影,造影剂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 Vue结合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Contrast Pulse Sequencing, CPS)显示胰岛素瘤超声造影的动态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确定胰岛素瘤在胰腺中的具体位置,并与普通经腹超声和其它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超声造影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应用造影剂SonoVue结合CPS技术对19例临床诊为胰岛素瘤的患者进行胰腺超声造影检查。所有患者于检查前禁食8—12小时。首先用二维灰阶超声常规检查胰腺,观察胰腺形态、内部回声。然后选取图像显示清楚的切面转入CPS状态,机械指数(MI)定为0.16-0.19。经患者肘部静脉注射2.4ml,随即再注入5ml生理盐水。同时观察胰腺动态灌注过程,检查是否有异常强化结节。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9例患者中切除胰岛素瘤20个。术前常规超声仅发现其中6个,敏感性仅为30%。超声造影后发现其中17个肿瘤的存在,敏感性提高到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检查中DSA、MRI、CT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的敏感性依次为80%、71.42%、66.67%,超声造影与这三种方法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使用超声造影剂可以明显增强血流信号的显示,可以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提高了病灶与组织的对比。超声造影检查准确,简便,可作为胰岛素瘤术前定位的首选方法。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Sono Vue,超声检查,阻塞性黄疸,胆管造影,PTCD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 将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和新型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二者相结合应用于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中。观察注入造影剂后胆管树的显示情况,并与经皮经肝穿刺胆管X线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超声造影(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 nshepatic cholangioultrasonography,UG-PTCUS)在阻塞性黄疸患者PTCD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因胆系疾病在山东省立医院住院患者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40-81岁,平均69岁。经影像学及病理诊断分别系肝门部肿瘤1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4例、肝癌合并胆总管癌栓3例、肝门部胆管癌8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3例;肝外胆管肿瘤12例,其中胆总管肿瘤5例、胰头部肿瘤5例、壶腹周围肿瘤2例;肝门部以上肿瘤7例,其中原发性肝癌4例、转移性肝癌2例、胆管细胞癌1例。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胆管扩张情况、梗阻部位,选定穿刺点,初步制定手术方案。术前准备,常规消毒、铺洞巾、局麻,超声引导下经穿刺针-导丝-扩张导管-引流管依次置入扩张胆管内。取0.2ml SonoVue加入0.9%的无菌生理盐水20-40ml,配制成1:100-200的SonoVue溶液。启动谐波造影监控模式,将配制好的SonoVue溶液经穿刺针或引流管缓慢注入,注入造影剂的同时立即启动内置计时装置,连续多切面观察胆管、胆囊及十二指肠内SonoVue微泡的流动和充填情况。通过SonoVue微泡的运动轨迹判断胆管的梗阻程度及引流管的有效引流范围,进一步制定合适的引流方案,即根据梗阻部位及胆管通畅情况进行左肝或右肝或双侧或左、右肝管分支扩张胆管PTCD术。观察项目包括:胆管分支级别、胆管充盈程度、左右肝管是否相通、是否完全梗阻、胆囊、肠管显影情况及引流管位置。同时所获得的实时连续图像可采用数字化动态存储,可供随时回顾分析并与其他影像检查比较。所有病例均于术后2-12小时行X线胆管泛影葡胺造影,部分病例术后行CT胆管三维重建。 结果 (1)经皮经肝穿刺胆管超声造影(PTCUS)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X线造影(PTC)在判断30例肝门部和肝外胆管梗阻的程度上有一定差异:PTCUS诊断完全梗阻13例,不完全梗阻17例;PTC诊断完全梗阻11例,不完全梗阻19例。二者在判断梗阻程度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卡方值=0.5,0.50>P>0.25); (2)PTCUS对肠道、胆囊的显示率均低于P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分别为0.5、7.11,P<0.50); (3)7例肝门部以上肝内肿瘤所致胆管梗阻的病例,因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浸润、挤压周围胆管而使胆汁淤积、胆管扩张,肝内胆管的正常走行多被破坏,这种情况下经穿刺针注入SonoVue造影剂明确胆管梗阻部位、程度,通过了解引流范围进一步制定置管引流方案;术中PTCUS对引流范围的显示与术后行PTC相比较,二者结果一致; (4)术中胆管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3.5±0.8级肝内胆管,而胆管X线造影则为3.7±0.9级,两者显示能力相当(t=0.697,P>0.25); (5)PTCUS术后总胆红素下降显著(t=4.437,P<0.0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PTCUS术中及术后随访均未发生与造影剂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 PTCUS能够生成对比良好的胆管树声像图,造影剂流动的方向动态、明了,胆管通畅程度清晰可见。PTCUS与PTC的对照研究证明二者在显示胆管梗阻程度、胆管分支级别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判断各级胆管的梗阻程度是为了正确制定胆管引流方案。穿刺术中PTCUS的结果对确立引流方案具有实时的指导意义。PTCUS只需一种影像设备,使得超声引导下穿刺和超声造影诊断同时完成,减少了操作环节,提高了诊治效率。总之,PTCUS方法简洁、过程安全,为术者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即时诊断信息,从而为实现胆管最有效引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射频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血清卵巢肿瘤相关抗原,超声检查,超声造影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经腹射频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研究 背景及目的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好发于育龄女性,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寻找一种无创或微创治疗方法已成为现今研究热点。本研究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腹射频消融(RFA)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腹RFA。详细记录患者术前月经史,包括痛经程度、月经量及经期天数;术后1、3、6、10个月随访,记录患者痛经程度、月经量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1个月CA125、3个月Hb。描述分析患者术后痛经程度、经量的治疗有效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后经期天数、CA125及Hb的变化。 结果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腹RFA治疗。术后随访各时间点,32例患者中,有87.5%(其中9例后壁弥漫型、5例前壁弥漫型和14例局限性)达到治疗有效标准,另外1例全子宫弥漫型、1例前壁弥漫型合并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和2例后壁弥漫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不佳。患者的痛经程度、经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80%,术后10个月经期天数较术前下降(P<0.05)。随访期间,30例(93.7%)患者出现少量淡粉色阴道分泌物,28例(87.5%)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下腹疼痛,5例(15.6%)患者出现术后麻醉反应,1例(3.1%)患者出现低热,全部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另外,术后1个月血清CA125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3个月血清Hb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并恢复至正常指标内。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腹RFA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可以多次重复治疗、并发症较少等特点,且能够保全女性内生殖器的完整。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射频微创术在子宫腺肌病的保守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第二部分射频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重点探讨了通过超声检查在经腹RFA治疗子宫腺肌病早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我科自愿行超声引导下经腹RFA术治疗的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术前后超声二维(2DUS)、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及使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 Vue通过肘前静脉注射进行子宫CEUS;于术后1、3、6、10个月随访测量子宫体积,并通过描述分析术前后2DUS、CDFI、CEUS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后子宫体积的变化,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1)术前2DUS图像显示32例患者子宫增大,内膜线偏移;病灶组织内回声分布不均匀,较正常肌壁增粗,内回声增强、减弱或强弱不等,其中14例腺肌瘤2DUS图像均可见到较清楚的病变范围,其余18例弥漫型病变范围不明确。术后随访10个月,2DUS图像示32例患者术后各月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消融区内回声均不同程度变强,边界尚清晰。(2)术前CDFI显示,18例弥漫型病变子宫肌层内血流信号丰富,呈树枝状分布15例,短线状3例;14例局限型病灶区周边无明显环状血流包绕,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呈树枝状4例,短线状10例。术后CDFI示所有患者消融区内血流信号完全消失。(3)术前患者子宫CEUS显示病灶内可见到较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丰富、粗大或正常的血管显影;术后CEUS检查可见所有患者消融病灶内未见造影剂灌注。 结论与二维和彩色多谱勒超声图像相比,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更能直观的反映子宫腺肌病行射频微创术后的治疗区域组织凝固范围及残余病灶的情况,为评估早期临床疗效提供了一种较客观、有效的方法。
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超声检查,造影剂,双实时灰阶成像,肝占位性病变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探讨不同性质肝占位性病变在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成像中的增强特征,并与造影前超声结果比较,评价其对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以及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80 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29 例,转移性肝癌11 例,肝血管瘤19 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5 例,肝硬化结节3 例,结核结节1 例,局限性脂肪肝2 例, 所有病变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 Vue对以上病变行双实时灰阶成像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不同性质肝占位性病变的增强的动态时相变化及增强特征;并与造影前超声检查比较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 结果造影后,80 例肝占位性病变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强。29 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24 例动脉相呈弥漫型显著增强,延迟相增强消退,呈低回声;2 例大部分造影时相表现为缺失型;2 例动脉相呈点状增强,之后呈持续增强状态,延迟相呈等回声。11 例转移性肝癌中9 例早期动脉相明显增强,门静脉相开始减退;2 例动脉相增强不显著,所有病灶在延迟相回声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或团块。19 肝血管瘤中14 例增强较显著,在动脉相后期或门脉相外周开始呈结节样增强,之后增强由外周向中心快速或缓慢充填,延迟相呈完全或不完全性充填;5例较小病灶在动脉相及门静脉相未见明显增强,于肝延迟相呈轻度强化状态,所有病灶增强持续大部分延迟相,增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08.3s 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的平均增强持续时间(原发性肝癌为58.1s、转移性肝癌为59.1s)(p<0.05)。15
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超声检查,造影剂,双实时灰阶成像,肝占位性病变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探讨不同性质肝占位性病变在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成像中的增强特征,并与造影前超声结果比较,评价其对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以及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80 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29 例,转移性肝癌11 例,肝血管瘤19 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5 例,肝硬化结节3 例,结核结节1 例,局限性脂肪肝2 例, 所有病变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 Vue对以上病变行双实时灰阶成像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不同性质肝占位性病变的增强的动态时相变化及增强特征;并与造影前超声检查比较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 结果造影后,80 例肝占位性病变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强。29 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24 例动脉相呈弥漫型显著增强,延迟相增强消退,呈低回声;2 例大部分造影时相表现为缺失型;2 例动脉相呈点状增强,之后呈持续增强状态,延迟相呈等回声。11 例转移性肝癌中9 例早期动脉相明显增强,门静脉相开始减退;2 例动脉相增强不显著,所有病灶在延迟相回声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或团块。19 肝血管瘤中14 例增强较显著,在动脉相后期或门脉相外周开始呈结节样增强,之后增强由外周向中心快速或缓慢充填,延迟相呈完全或不完全性充填;5例较小病灶在动脉相及门静脉相未见明显增强,于肝延迟相呈轻度强化状态,所有病灶增强持续大部分延迟相,增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08.3s 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的平均增强持续时间(原发性肝癌为58.1s、转移性肝癌为59.1s)(p<0.05)。15
靶向超声造影在体定量评价大鼠移植后卵巢新生血管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超声检查,微泡,新生血管形成,生理学,大鼠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观察以抗苗勒管(AMH)激素靶向纳米泡(AMH-NB)为超声造影剂在体定量评价大鼠自体卵巢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的价值。方法:使用“薄膜水化法”和“亲和素-生物素法”制备AMH-NB并检测其基本物理特性。将自体卵巢移植于右侧腹股沟区,以建立大鼠自体卵巢移植模型,于术后第7天进行靶向(AMH-NB)、非靶向(N-NB),及声诺维(Sono Vue)超声造影,获得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值。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微血管密度(MVD),并对PI、TTP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免疫荧光分析AMH-NB是否进入组织间隙。结果:制备的AMH-NB、N-NB粒径分别为(622.67±33.65)nm、(473.33±28.02)nm,分布均匀,浓度分别为(2.90±0.26)×108/m L、(3.5±0.20)×108/m L。AMH-NB超声造影显示卵巢PI为(7.93±0.65)d B,TTP为(42.53±1.74)s;N-NB超声造影卵巢PI值为(6.14±0.44)d B,TTP为(54.35±1.73)s;声诺维造影PI为(4.15±0.83)d B,TTP为(28.71±1.18)s,(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移植后卵巢微血管密度为(61.20±6.84)/HP,组织学分析AMH-NB可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组织间隙并与AMH结合。AMH-NB造影所示PI、TTP与MVD呈高度相关(r=0.84,r=-0.84,P<0.05)。Sonovue组(r=0.67,r-=-0.71,P<0.05)、N-NB组(r=0.65,r-=-0.68,P<0.05)造影所见PI、PPT分别于MVD呈中度相关。结论:利用AMH-NB进行超声造影可实现定性、定量评价大鼠移植后卵巢新生血管。
射频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血清卵巢肿瘤相关抗原,超声检查,超声造影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经腹射频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研究 背景及目的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好发于育龄女性,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寻找一种无创或微创治疗方法已成为现今研究热点。本研究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腹射频消融(RFA)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腹RFA。详细记录患者术前月经史,包括痛经程度、月经量及经期天数;术后1、3、6、10个月随访,记录患者痛经程度、月经量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1个月CA125、3个月Hb。描述分析患者术后痛经程度、经量的治疗有效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后经期天数、CA125及Hb的变化。 结果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腹RFA治疗。术后随访各时间点,32例患者中,有87.5%(其中9例后壁弥漫型、5例前壁弥漫型和14例局限性)达到治疗有效标准,另外1例全子宫弥漫型、1例前壁弥漫型合并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和2例后壁弥漫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不佳。患者的痛经程度、经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80%,术后10个月经期天数较术前下降(P<0.05)。随访期间,30例(93.7%)患者出现少量淡粉色阴道分泌物,28例(87.5%)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下腹疼痛,5例(15.6%)患者出现术后麻醉反应,1例(3.1%)患者出现低热,全部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另外,术后1个月血清CA125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3个月血清Hb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并恢复至正常指标内。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腹RFA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可以多次重复治疗、并发症较少等特点,且能够保全女性内生殖器的完整。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射频微创术在子宫腺肌病的保守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第二部分射频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重点探讨了通过超声检查在经腹RFA治疗子宫腺肌病早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我科自愿行超声引导下经腹RFA术治疗的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术前后超声二维(2DUS)、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及使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 Vue通过肘前静脉注射进行子宫CEUS;于术后1、3、6、10个月随访测量子宫体积,并通过描述分析术前后2DUS、CDFI、CEUS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后子宫体积的变化,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1)术前2DUS图像显示32例患者子宫增大,内膜线偏移;病灶组织内回声分布不均匀,较正常肌壁增粗,内回声增强、减弱或强弱不等,其中14例腺肌瘤2DUS图像均可见到较清楚的病变范围,其余18例弥漫型病变范围不明确。术后随访10个月,2DUS图像示32例患者术后各月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消融区内回声均不同程度变强,边界尚清晰。(2)术前CDFI显示,18例弥漫型病变子宫肌层内血流信号丰富,呈树枝状分布15例,短线状3例;14例局限型病灶区周边无明显环状血流包绕,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呈树枝状4例,短线状10例。术后CDFI示所有患者消融区内血流信号完全消失。(3)术前患者子宫CEUS显示病灶内可见到较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丰富、粗大或正常的血管显影;术后CEUS检查可见所有患者消融病灶内未见造影剂灌注。 结论与二维和彩色多谱勒超声图像相比,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更能直观的反映子宫腺肌病行射频微创术后的治疗区域组织凝固范围及残余病灶的情况,为评估早期临床疗效提供了一种较客观、有效的方法。
LI-RADS超声分类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肝脏占位性病变,影像报告与数据管理系统,超声检查,超声造影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探讨超声LI-RADS/US分类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肝脏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管理系统(LI-RADS/US)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7例患者共429个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的超声声像图,按照肝脏占位性病变恶性征象,对形态、边界、占位效应、低回声晕、血供情况、压缩性、肝硬化背景、转移征象、块中块,结中结、随访三个月增大3mm、内部回声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恶性征象作为LI-RADS分类的超声评价体系,之后对所有结节进行分类,以临床随访、病理(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为对照,分别以LI-RADS-3和LI-RADS-4a为截值进行诊断性试验,计算不同截值情况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对2名医师LI-RADS分类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全部病例377例,共检出占位性病变429个。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有(1)形态不规则;(2)块中块、结中结;(3)边界不清、模糊,微小分叶、成角或毛刺征;(4)占位效应:骆峰征、边缘角变形征;(5)低回声晕;(6)边缘血管征、中断、绕行;或者病变为动脉血流频谱;(7)压缩性差;(8)肝硬化背景,肝结节≥1.0cm;(9)静脉、胆道栓或其他器官转移现象;(10)随访三个月肿瘤增大≥3mm,OR值分别为3.704,6.834,7.152,3.237,6.896,4.913,5.632,6.509,8.276,4.702;以上述恶性征象作为LI-RADS评价体系,将LI-RADS1-4a类归为良性肿块,4b-5类病变归为恶性肿块,其诊断敏感性85.41%,特异性95.80%,阳性预测值85.41%,阴性预测值95.80%,正确率93.47%;将LI-RADS1-3类归为良性肿块,4a-5类归为恶性肿块,其诊断敏感性91.67%,特异性77.18%,阳性预测值53.66%,阴性预测值96.98%,正确率80.41%。2名医师按照LI-RADS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一致性较好(Kappa=0.812,P<0.05)。结论LI-RADS/US分类能有效地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第二部分LI-RADS分类联合超声造影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目的探讨肝脏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管理系统(LI-RADS/US)联合超声造影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LI-RADS/US分类为3类/4类的100例病例,共100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Sono Vue),根据造影模式对病灶再次进行分类,并与病理(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结果对照,比较LI-RADS超声分类联合超声造影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US、US+CEUS评价良恶性占位的敏感性分别为80.56%、91.67%,特异性分别为82.80%、93.7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5%、89.1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3%、95.24%,正确率分别为82%、93%。US、US+CEU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0.927。US+CEUS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优于US(P<0.05)结论LI-RADS/US分类联合超声造影能更有效地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与多层螺旋CT对直肠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微泡,直肠肿瘤,多层螺旋CT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结直肠疾病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些年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患者早期多无症状,确诊时多为晚期,故术前对直肠癌的正确分期是治疗的关键所在。经直肠腔内超声(TRUS)具有高的分辨率,可以实时动态观察病灶,是临床常用的术前分期以及术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方法[1]。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分析肿瘤内血管情况,测量肿瘤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联合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常规二维声像图表现鉴别肿瘤的良、恶性。超声造影技术可清晰显示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增加图像对比分辨率,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物的良恶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超声技术联合经直肠超声造影对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行手术切除的直肠肿瘤患者91例,年龄20-82岁,平均62.8±11.4岁,其中直肠癌57例(男性32例女性25例),直肠腺瘤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 对所有的直肠肿瘤患者行经直肠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观察病变特点及彩色血流信号:选取清晰动脉分别测量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存图待分析。根据血流信号的分布、走行,将肿物血管分为4级:0级-肿物内部及周边未见血流信号;1级-少量血流,肿物周边及内部可见1-2处短条状血流分布,;2级-中量血流,肿物内部看见清晰的血管,走形较平直;3级-血流丰富,肿物内部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走行迂曲不规则,周边可见血管包绕。 该研究91例病例中除外不适合超声造影的患者,剩余46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0-77岁,平均56.1±13.2岁)行经直肠超声造影:采用Sono Vue造影剂静脉团注法,选取病变的最佳切面,观察病灶增强方式、强化特点,再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绘制正常肠壁与直肠病变感兴趣区域血流灌注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各造影参数。 91例病例中手术前同时行TRUS及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的患者共6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32-74岁,平均55.2±10.3岁),MSCT检查方法为运用西门子螺旋扫描仪,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底,病灶段为薄层扫描,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由2名主治医生对图像进行TNM分期,分析肿物性质、浸润深度及直肠周围脏器转移、浸润程度,同时对周边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 1病理结果直肠癌57例(其中:腺癌32例,黏液腺癌21例,印戒细胞癌3例,恶性间质瘤1例)。直肠腺瘤34例(其中:管状腺瘤18例,绒毛状腺瘤9例,管状绒毛状腺瘤4例,绒毛状腺瘤不典型增生2例,管状腺瘤不典型增生1例)。 2直肠良恶性肿瘤的常规超声表现 2.1常规二维超声表现:34例直肠腺瘤超声所示均可见肿物自黏膜层向肠腔隆起,呈赘生性生长,类圆形或乳头状,部分可见蒂,直径约1.4cm-4.7cm,呈稍强回声,内部回声尚均匀,探头触之可移动;57例直肠癌多数表现为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呈隆起型或溃疡型,形态不规则,侵及长度范围约1.7cm-6.9cm,向直肠壁各层浸润,其中38例可见直肠周围淋巴结肿大,21例可见侵及邻近器官,4例有肝转移。2.2直肠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形态、分布:直肠腺瘤血管走形规则,形态单一,表现为自蒂部发出一主干,向瘤体内呈辐射状分布,根据AdlerDD提出的血流分级标准,血流分级以0-1级为主,其中0级11例,Ⅰ级16例,Ⅱ级7例。直肠癌血管分布杂乱,形态多样,走形迂曲,血管分级以2-3级为主。其中0级0例,Ⅰ级11例,Ⅱ级20例,Ⅲ级26例。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x2=40.991,P<0.01)。2.3直肠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选择直肠良恶性肿物内CDFI可清晰显示的动脉血流,PW测量其PSV、EDV及RI。直肠腺瘤PSV:14.15±3.40cm s EDV:4.62±0.53cm s RI:0.63±0.03;直肠癌PSV:18.64±2.51cm s EDV:4.72±1.98cm s RI:0.74±0.10。结果显示直肠癌动脉血流频谱为高阻型,直肠腺瘤内动脉血流频谱为低阻型,二者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3TRUS与MSCT对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比较结果,TRUS诊断T分期的符合率为76.4%(52/68);MSCT诊断T分期的符合率为58.8%(40/68)。TRUS对判断T分期的准确性高于MSCT。 4直肠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 4.1直肠良性病灶造影表现:注射造影剂后表现为与周围肠壁几乎同步增强、同步消退,达峰时呈等增强,增强方式表现为较均匀一致。 4.2直肠癌超声造影模式:注射造影剂后病灶表现为快速充盈快速消退,早期造影剂迅速填充整个肿物,小部分表现为均匀增强,部分呈不均匀增强;造影晚期表现为快速下降,以病灶中心明显,中心呈低增强,周边呈稍强增强。 4.3通过分析TIC曲线得出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在良恶性组间、正常肠壁和恶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在大体观察上与周围肠壁几乎同步增强,但TIC曲线获得的达峰时间较正常肠壁缩短,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通过时间在正常肠壁和恶性组间、良性组与正常肠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4.4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在诊断直肠病灶方面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7%及97%,明显高于常规超声。 结论: 1直肠肿物内血流分布、分级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可为肿物的性质提供参考意见。 2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方面,TRUS明显优于MSCT。 3本研究通过对直肠肿物进行超声造影,以术后病理分组讨论,恶性肿瘤的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及曲线下面积高于良性肿瘤及周围正常肠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肿瘤与周围正常肠壁之间在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在与正常肠壁达峰时间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通过时间在正常肠壁和恶性组间、良性组与正常肠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在进一步鉴别肿物良恶性方面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 4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通过对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的比较,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证实对于直肠肿瘤常规超声是诊断的基础,超声造影是对常规超声的补充,二者联合检查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效果。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业设计驿站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5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