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肾功能不全肾皮质微循环灌注的超声造影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超声检查,移植肾,肾皮质,超声造影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超声造影分析功能正常移植肾皮质不同部位的微循环灌注特征目的:探讨功能正常移植肾包膜下皮质与近髓皮质的微循环灌注特征。方法:入选病例为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的32例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平均年龄为48.38±11.05(2571)岁。纳入标准:(1)肾移植时间为术后6个月至1年;(2)查体移植肾区无肿胀、无压痛;(3)连续3个月肾功能检查在正常范围内(SCr<104μmol/L,尿素氮3.27.1 mmol/L);(4)尿量正常(10002000ml);(5)常规超声检查无血肿、无积水、肾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小于0.7。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疾病、髂动脉和移植肾肾动脉狭窄、移植肾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及其它影响移植肾血流灌注的肾外因素;(2)造影剂声诺维使用禁忌症者。所有受检者均知情同意行超声造影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超声检查后行超声造影,并利用Sono Liver定量分析软件对移植肾皮质进行分析。选择移植肾中部包膜下皮质(包膜下3 mm皮质区)、近髓皮质(弓形动脉上方3 mm肾皮质区)画两个厚度约3 mm、长度约20 mm的长条形感兴趣区,通过时间—强度曲线测定定量参数:到达时间(Arrival time,AT)、上升时间(Rise time,RT)、绝对达峰时间(Absolutely time to peak,ATTP)以及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包膜下皮质和近髓皮质的灌注特征。结果:(1)灌注期:近髓皮质首先显影,包膜下皮质随后显影;(2)灌注期皮质显影后,包膜下皮质首先到达灌注峰值,近髓皮质晚于包膜下皮质达峰。(3)消退期:包膜下皮质首先开始消退,近髓皮质晚于胞膜下皮质消退。(4)近髓皮质与包膜下皮质的AT、RT、ATTP和MTT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功能正常移植肾包膜下皮质与近髓皮质的超声造影微循环灌注方式不同;与采用对整个皮质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采用分别对包膜下皮质和近髓皮质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够显示移植肾皮质结构内更为细微的灌注差异,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肾皮质微循环灌注特征,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第二部分超声造影分析肾功能不全移植肾包膜下皮质与近髓皮质的异常灌注目的:探讨采用分别对包膜下皮质和近髓皮质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检测肾功能不全早期移植肾皮质微循环灌注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74例(男53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48.50±10.93(2571)岁,肾移植术后6个月至27年。按照e GFR水平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32例(e GFR≥90 ml/min·1.73m2)、肾功能轻度下降组19例(60≤e GFR<90ml/min·1.73m2)以及肾功能中度下降组23例(30≤e GFR<60ml/min·1.73m2)。其中,功能正常组为肾移植术后6个月至1年,查体移植肾区无肿胀、无压痛;连续3个月肾功能检查在正常范围内(SCr<104μmol/L,尿素氮3.27.1 mmol/L);尿量正常(10002000 ml);常规超声检查无血肿、无积水、肾动脉RI<0.7;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为肾移植术后6个月以上,查体移植肾区无肿胀、无压痛;连续3个月肾功能检查均为异常(SCr>104μmol/L),尿量正常或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无血肿、无积水、肾动脉RI<0.7;肾功能中度下降组为肾移植术后6个月以上,查体移植肾区无肿胀、无压痛,连续3个月肾功能检测异常(SCr>104μmol/L),尿量正常或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无血肿、无积水、肾动脉RI>0.7。排除标准:(1)肾皮质厚度小于6 mm者;(2)尿路梗阻、肾周血肿、手术区域局部感染等;(3)肾功能指标在检查前3个月内发生急性升高等不稳定情况者;(4)严重心肺疾病、髂动脉和移植肾肾动脉狭窄、移植肾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及其它影响移植肾血流灌注的肾外因素;(5)造影剂声诺维使用禁忌症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行超声造影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超声检查后行超声造影,采集动态图像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移植肾中部包膜下皮质(包膜下3 mm肾皮质区)、近髓皮质(弓形动脉上方3 mm肾皮质区)和整个皮质(包络整个皮质区)作为感兴趣区,通过时间-强度曲线测定定量参数:AT、RT、ATTP以及MT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之间的定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与功能正常组比较,包膜下皮质区RT和ATTP组间差异显著(P<0.05),近髓皮质区所有定量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皮质区所有定量参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下降组与功能正常组比较:包膜下皮质区所有参数组间差异显著(P<0.05),近髓皮质区所有参数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个皮质区所有参数组间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显示,以RT大于6.49s诊断肾功能不全轻度下降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63.16%、77.78%、70.27%、75.00%、66.67%和0.744;以ATTP大于10.22s诊断肾功能不全轻度下降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PPV、NPV和AUC分别为73.68%、77.78%、75.68%、77.78%、73.68%和0.792。结论:利用超声造影观测移植肾皮质微循环灌注,当肾功能轻度下降时,只有包膜下皮质的造影定量参数明显改变,当肾功能中度下降时,包膜下皮质、近髓皮质和整个皮质的定量参数均发生明显改变;采用分别分析包膜下皮质和近髓皮质的方法较分析整个皮质方法,能够更早检测到肾功能不全微循环灌注的异常。
射频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血清卵巢肿瘤相关抗原,超声检查,超声造影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经腹射频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研究 背景及目的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好发于育龄女性,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寻找一种无创或微创治疗方法已成为现今研究热点。本研究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腹射频消融(RFA)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腹RFA。详细记录患者术前月经史,包括痛经程度、月经量及经期天数;术后1、3、6、10个月随访,记录患者痛经程度、月经量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1个月CA125、3个月Hb。描述分析患者术后痛经程度、经量的治疗有效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后经期天数、CA125及Hb的变化。 结果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腹RFA治疗。术后随访各时间点,32例患者中,有87.5%(其中9例后壁弥漫型、5例前壁弥漫型和14例局限性)达到治疗有效标准,另外1例全子宫弥漫型、1例前壁弥漫型合并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和2例后壁弥漫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不佳。患者的痛经程度、经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80%,术后10个月经期天数较术前下降(P<0.05)。随访期间,30例(93.7%)患者出现少量淡粉色阴道分泌物,28例(87.5%)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下腹疼痛,5例(15.6%)患者出现术后麻醉反应,1例(3.1%)患者出现低热,全部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另外,术后1个月血清CA125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3个月血清Hb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并恢复至正常指标内。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腹RFA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可以多次重复治疗、并发症较少等特点,且能够保全女性内生殖器的完整。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射频微创术在子宫腺肌病的保守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第二部分射频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重点探讨了通过超声检查在经腹RFA治疗子宫腺肌病早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我科自愿行超声引导下经腹RFA术治疗的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术前后超声二维(2DUS)、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及使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 Vue通过肘前静脉注射进行子宫CEUS;于术后1、3、6、10个月随访测量子宫体积,并通过描述分析术前后2DUS、CDFI、CEUS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后子宫体积的变化,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1)术前2DUS图像显示32例患者子宫增大,内膜线偏移;病灶组织内回声分布不均匀,较正常肌壁增粗,内回声增强、减弱或强弱不等,其中14例腺肌瘤2DUS图像均可见到较清楚的病变范围,其余18例弥漫型病变范围不明确。术后随访10个月,2DUS图像示32例患者术后各月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消融区内回声均不同程度变强,边界尚清晰。(2)术前CDFI显示,18例弥漫型病变子宫肌层内血流信号丰富,呈树枝状分布15例,短线状3例;14例局限型病灶区周边无明显环状血流包绕,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呈树枝状4例,短线状10例。术后CDFI示所有患者消融区内血流信号完全消失。(3)术前患者子宫CEUS显示病灶内可见到较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丰富、粗大或正常的血管显影;术后CEUS检查可见所有患者消融病灶内未见造影剂灌注。 结论与二维和彩色多谱勒超声图像相比,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更能直观的反映子宫腺肌病行射频微创术后的治疗区域组织凝固范围及残余病灶的情况,为评估早期临床疗效提供了一种较客观、有效的方法。
靶向超声造影在体定量评价大鼠移植后卵巢新生血管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超声检查,微泡,新生血管形成,生理学,大鼠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观察以抗苗勒管(AMH)激素靶向纳米泡(AMH-NB)为超声造影剂在体定量评价大鼠自体卵巢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的价值。方法:使用“薄膜水化法”和“亲和素-生物素法”制备AMH-NB并检测其基本物理特性。将自体卵巢移植于右侧腹股沟区,以建立大鼠自体卵巢移植模型,于术后第7天进行靶向(AMH-NB)、非靶向(N-NB),及声诺维(Sono Vue)超声造影,获得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值。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微血管密度(MVD),并对PI、TTP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免疫荧光分析AMH-NB是否进入组织间隙。结果:制备的AMH-NB、N-NB粒径分别为(622.67±33.65)nm、(473.33±28.02)nm,分布均匀,浓度分别为(2.90±0.26)×108/m L、(3.5±0.20)×108/m L。AMH-NB超声造影显示卵巢PI为(7.93±0.65)d B,TTP为(42.53±1.74)s;N-NB超声造影卵巢PI值为(6.14±0.44)d B,TTP为(54.35±1.73)s;声诺维造影PI为(4.15±0.83)d B,TTP为(28.71±1.18)s,(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移植后卵巢微血管密度为(61.20±6.84)/HP,组织学分析AMH-NB可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组织间隙并与AMH结合。AMH-NB造影所示PI、TTP与MVD呈高度相关(r=0.84,r=-0.84,P<0.05)。Sonovue组(r=0.67,r-=-0.71,P<0.05)、N-NB组(r=0.65,r-=-0.68,P<0.05)造影所见PI、PPT分别于MVD呈中度相关。结论:利用AMH-NB进行超声造影可实现定性、定量评价大鼠移植后卵巢新生血管。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Sono Vue,超声检查,阻塞性黄疸,胆管造影,PTCD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 将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和新型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二者相结合应用于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中。观察注入造影剂后胆管树的显示情况,并与经皮经肝穿刺胆管X线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超声造影(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 nshepatic cholangioultrasonography,UG-PTCUS)在阻塞性黄疸患者PTCD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因胆系疾病在山东省立医院住院患者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40-81岁,平均69岁。经影像学及病理诊断分别系肝门部肿瘤1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4例、肝癌合并胆总管癌栓3例、肝门部胆管癌8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3例;肝外胆管肿瘤12例,其中胆总管肿瘤5例、胰头部肿瘤5例、壶腹周围肿瘤2例;肝门部以上肿瘤7例,其中原发性肝癌4例、转移性肝癌2例、胆管细胞癌1例。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胆管扩张情况、梗阻部位,选定穿刺点,初步制定手术方案。术前准备,常规消毒、铺洞巾、局麻,超声引导下经穿刺针-导丝-扩张导管-引流管依次置入扩张胆管内。取0.2ml SonoVue加入0.9%的无菌生理盐水20-40ml,配制成1:100-200的SonoVue溶液。启动谐波造影监控模式,将配制好的SonoVue溶液经穿刺针或引流管缓慢注入,注入造影剂的同时立即启动内置计时装置,连续多切面观察胆管、胆囊及十二指肠内SonoVue微泡的流动和充填情况。通过SonoVue微泡的运动轨迹判断胆管的梗阻程度及引流管的有效引流范围,进一步制定合适的引流方案,即根据梗阻部位及胆管通畅情况进行左肝或右肝或双侧或左、右肝管分支扩张胆管PTCD术。观察项目包括:胆管分支级别、胆管充盈程度、左右肝管是否相通、是否完全梗阻、胆囊、肠管显影情况及引流管位置。同时所获得的实时连续图像可采用数字化动态存储,可供随时回顾分析并与其他影像检查比较。所有病例均于术后2-12小时行X线胆管泛影葡胺造影,部分病例术后行CT胆管三维重建。 结果 (1)经皮经肝穿刺胆管超声造影(PTCUS)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X线造影(PTC)在判断30例肝门部和肝外胆管梗阻的程度上有一定差异:PTCUS诊断完全梗阻13例,不完全梗阻17例;PTC诊断完全梗阻11例,不完全梗阻19例。二者在判断梗阻程度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卡方值=0.5,0.50>P>0.25); (2)PTCUS对肠道、胆囊的显示率均低于P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分别为0.5、7.11,P<0.50); (3)7例肝门部以上肝内肿瘤所致胆管梗阻的病例,因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浸润、挤压周围胆管而使胆汁淤积、胆管扩张,肝内胆管的正常走行多被破坏,这种情况下经穿刺针注入SonoVue造影剂明确胆管梗阻部位、程度,通过了解引流范围进一步制定置管引流方案;术中PTCUS对引流范围的显示与术后行PTC相比较,二者结果一致; (4)术中胆管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3.5±0.8级肝内胆管,而胆管X线造影则为3.7±0.9级,两者显示能力相当(t=0.697,P>0.25); (5)PTCUS术后总胆红素下降显著(t=4.437,P<0.0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PTCUS术中及术后随访均未发生与造影剂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 PTCUS能够生成对比良好的胆管树声像图,造影剂流动的方向动态、明了,胆管通畅程度清晰可见。PTCUS与PTC的对照研究证明二者在显示胆管梗阻程度、胆管分支级别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判断各级胆管的梗阻程度是为了正确制定胆管引流方案。穿刺术中PTCUS的结果对确立引流方案具有实时的指导意义。PTCUS只需一种影像设备,使得超声引导下穿刺和超声造影诊断同时完成,减少了操作环节,提高了诊治效率。总之,PTCUS方法简洁、过程安全,为术者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即时诊断信息,从而为实现胆管最有效引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移植肾功能不全肾皮质微循环灌注的超声造影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超声检查,移植肾,肾皮质,超声造影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超声造影分析功能正常移植肾皮质不同部位的微循环灌注特征目的:探讨功能正常移植肾包膜下皮质与近髓皮质的微循环灌注特征。方法:入选病例为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的32例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平均年龄为48.38±11.05(2571)岁。纳入标准:(1)肾移植时间为术后6个月至1年;(2)查体移植肾区无肿胀、无压痛;(3)连续3个月肾功能检查在正常范围内(SCr<104μmol/L,尿素氮3.27.1 mmol/L);(4)尿量正常(10002000ml);(5)常规超声检查无血肿、无积水、肾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小于0.7。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疾病、髂动脉和移植肾肾动脉狭窄、移植肾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及其它影响移植肾血流灌注的肾外因素;(2)造影剂声诺维使用禁忌症者。所有受检者均知情同意行超声造影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超声检查后行超声造影,并利用Sono Liver定量分析软件对移植肾皮质进行分析。选择移植肾中部包膜下皮质(包膜下3 mm皮质区)、近髓皮质(弓形动脉上方3 mm肾皮质区)画两个厚度约3 mm、长度约20 mm的长条形感兴趣区,通过时间—强度曲线测定定量参数:到达时间(Arrival time,AT)、上升时间(Rise time,RT)、绝对达峰时间(Absolutely time to peak,ATTP)以及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包膜下皮质和近髓皮质的灌注特征。结果:(1)灌注期:近髓皮质首先显影,包膜下皮质随后显影;(2)灌注期皮质显影后,包膜下皮质首先到达灌注峰值,近髓皮质晚于包膜下皮质达峰。(3)消退期:包膜下皮质首先开始消退,近髓皮质晚于胞膜下皮质消退。(4)近髓皮质与包膜下皮质的AT、RT、ATTP和MTT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功能正常移植肾包膜下皮质与近髓皮质的超声造影微循环灌注方式不同;与采用对整个皮质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采用分别对包膜下皮质和近髓皮质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够显示移植肾皮质结构内更为细微的灌注差异,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肾皮质微循环灌注特征,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第二部分超声造影分析肾功能不全移植肾包膜下皮质与近髓皮质的异常灌注目的:探讨采用分别对包膜下皮质和近髓皮质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检测肾功能不全早期移植肾皮质微循环灌注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74例(男53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48.50±10.93(2571)岁,肾移植术后6个月至27年。按照e GFR水平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32例(e GFR≥90 ml/min·1.73m2)、肾功能轻度下降组19例(60≤e GFR<90ml/min·1.73m2)以及肾功能中度下降组23例(30≤e GFR<60ml/min·1.73m2)。其中,功能正常组为肾移植术后6个月至1年,查体移植肾区无肿胀、无压痛;连续3个月肾功能检查在正常范围内(SCr<104μmol/L,尿素氮3.27.1 mmol/L);尿量正常(10002000 ml);常规超声检查无血肿、无积水、肾动脉RI<0.7;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为肾移植术后6个月以上,查体移植肾区无肿胀、无压痛;连续3个月肾功能检查均为异常(SCr>104μmol/L),尿量正常或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无血肿、无积水、肾动脉RI<0.7;肾功能中度下降组为肾移植术后6个月以上,查体移植肾区无肿胀、无压痛,连续3个月肾功能检测异常(SCr>104μmol/L),尿量正常或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无血肿、无积水、肾动脉RI>0.7。排除标准:(1)肾皮质厚度小于6 mm者;(2)尿路梗阻、肾周血肿、手术区域局部感染等;(3)肾功能指标在检查前3个月内发生急性升高等不稳定情况者;(4)严重心肺疾病、髂动脉和移植肾肾动脉狭窄、移植肾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及其它影响移植肾血流灌注的肾外因素;(5)造影剂声诺维使用禁忌症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行超声造影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超声检查后行超声造影,采集动态图像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移植肾中部包膜下皮质(包膜下3 mm肾皮质区)、近髓皮质(弓形动脉上方3 mm肾皮质区)和整个皮质(包络整个皮质区)作为感兴趣区,通过时间-强度曲线测定定量参数:AT、RT、ATTP以及MT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之间的定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与功能正常组比较,包膜下皮质区RT和ATTP组间差异显著(P<0.05),近髓皮质区所有定量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皮质区所有定量参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下降组与功能正常组比较:包膜下皮质区所有参数组间差异显著(P<0.05),近髓皮质区所有参数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个皮质区所有参数组间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显示,以RT大于6.49s诊断肾功能不全轻度下降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63.16%、77.78%、70.27%、75.00%、66.67%和0.744;以ATTP大于10.22s诊断肾功能不全轻度下降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PPV、NPV和AUC分别为73.68%、77.78%、75.68%、77.78%、73.68%和0.792。结论:利用超声造影观测移植肾皮质微循环灌注,当肾功能轻度下降时,只有包膜下皮质的造影定量参数明显改变,当肾功能中度下降时,包膜下皮质、近髓皮质和整个皮质的定量参数均发生明显改变;采用分别分析包膜下皮质和近髓皮质的方法较分析整个皮质方法,能够更早检测到肾功能不全微循环灌注的异常。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源码港湾 ,原文地址:https://bishedaima.com/lunwen/47728.html